張 惠
(湖北省宜昌市第四中學,湖北 宜昌)
21世紀中國核心素養的提出呼喚教育回歸人的價值,回歸學習主體,課程教學的背后是人的成長,學習者才是學習主體。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喚醒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培育其的對話意識,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思考呢?
目前歷史教材最大的局限就是歷史情景單一、材料單一、觀點單一,學生對整個歷史情景沒有基本的感受,課堂上缺乏學習的興趣,這不利于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和創新精神的形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全面而準確地創設學習情境,使歷史教學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擺脫時空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再現人類過去的生活和未來的發展,虛擬“真化”的生產生活情景,使“歷史人”與現實人面對面交流,從而激發學生對話興趣。
核心素養也呼喚教育回歸思維啟迪。在授課中,教師要賦予學生在課堂上提問權、質疑權和評價權,允許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鼓勵學生不忌謬誤,大膽質疑,幫助學生另辟蹊徑,進行知識整合,并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參與討論,允許他們多維選擇解決問題的渠道,促進其在設疑、激疑、釋疑中悟透規律,突破常規,迸發靈感。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對教材進行大膽整合,進而確定課堂對話的主體和方式,把課堂教學變為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完成的學習實踐活動。
教師在選擇教學策略時,應該向學生興趣靠攏、向內容特點靠攏、向學情靠攏,圍繞學生怎么學去運籌,推動學生對話意識的培養。這就要求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讓學生自主地選擇學習方式,即為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設計一個開放性的教學過程,留下一個自主、合作、探索、創新的空間,使其獲得終身學習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改變以聽、記為標志的接受式單一學習方式。二是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對話意識,讓學生通過與書本對話、與同伴對話、與老師對話、與自我對話,不僅能提出問題、自我答疑,更重要的是參與了探究過程,學會了如何提出問題、如何提取信息、如何處理信息、如何合作學習等一系列學習技能。三是注重培育學生的質疑精神。歷史本身并不會說話,說話者正是歷史學人的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釋權在生”“釋導在師”。教師在授課中要突出一個“導”字,用導趣、導向、導思、導疑、導創、導行等手段,去引發主體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歷史思維品質,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讓課堂充滿生命的張力。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都是課堂學習的主角。學生因為年齡和閱歷限制,在主體參與對話教學中提的問題很可能以幼稚或矛盾的形式出現。這就需要:
創設以學定教、促學長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智慧的潛能,啟迪學生“我要學”的動力源,有效地傳遞教育的正能量,變教師的“教堂”為學生的“學堂”,變“教書”為“教人”,讓歷史學科素養養育的使命真正落到實處,讓歷史課堂更具生長性和靈動性。
一個人最可貴的應該是保持自由獨立的精神,因為它意味著變革、創新、希望。課堂教學中,面對學生獨立的人格、獨辟蹊徑的勇氣、離經叛道的思考,教師應該增一分氣度,添一分修養,肯定學生的獨立精神和質疑能力,珍惜學生的點滴努力,善待學生的每一次嘗試,引領學生成為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去構建、去探究、去感悟。
生命之美,美在它的差異性;課堂之妙,妙在它的生成性。每一個學生都是具有獨特性的生命個體,都是唯一的存在,學生心智發育的個體差異非常大。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在教學中捕捉學生的閃光點,把它變成珍貴的教學資源,靈動地實現課堂生成。讓學生潤澤于課程,成就于賞識,讓教師體會到“教學相長”的真諦。
(1)要傾聽學生的發言。課堂是雙向的,既有教師的講,學生的聽,也應有學生的講,教師的聽。所以老師在教學中,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來展示他們的思維構想,綻放智慧的火花。(2)傾聽學生的情緒,學生只是身份,人才是他們的本質屬性。所以情緒是學生作為人而言無法避免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教師除了要留給學生充分的對話思考時間外,還要預留少許讓他們情緒緩解的緩沖時間,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感受到課堂對學習的尊重。(3)傾聽學生的懇請。學生的個體差異常常導致課堂教學進度和成效的差異,這種差異是正常的,也是在所難免的。所以學生的課堂懇請就是他們真實訴求的表達,其表現為:學生知識獲取的不飽和、學習難度的障礙、教學多樣化的訴求、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的接受能力等。教師只有多方位學會傾聽學生的課堂懇請,才能了解他們的個性差異,才能真正提升對話教學的品質。
總之,對話意識的培育,教師是智慧之源。因此,教師要以全納的姿態,理解學生,尊重差異,在教學中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培育學生的對話意識,讓課堂綻放獨特的教育生命姿態,讓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找到落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