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鶯文
(福建省福州市長樂華僑中學,福建 福州)
對于數學學習來說,良好的習慣養成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更加高效有序,尤其是高中數學學習。學生進入過高中以后,數學學習的內容增多了,學習難度加大了,自主學習成為數學學習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良好的學習習慣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好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師生共同配合,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而對于一些不良習慣,也應當在學習過程中注意糾正。本文就高中階段學生應當具有的數學學習習慣所包含的幾個方面,以及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途徑和方式進行了論述,希望能夠對我們的高中數學教學起到一些積極的借鑒作用。
數學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查較多,學生這些思維能力形成的前提,是獨立的思考與專注的探究習慣。如果一個學生不能在面對數學習題的時候專注其中,心無旁騖,就無法深入地思考題目所包含的信息量以及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更不能靜下心來對題目進行解答和演算,因此,專注思考和獨立探究的習慣是數學學習過程中要重點培養的學習習慣。
數學學習講究規范性和嚴謹性,解題過程中的一點小小的疏漏,往往會導致整個題目全方位的錯誤,因此,學生必須養成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的習慣。例如,書寫必須規范,對于數字及各種數學符號、定理、公式等在書寫過程中必須清楚明白,不能隨意地寫寫畫畫,再比如數學題的演算,必須一絲不茍,這些習慣的養成對于學生數學學習的長足進步都是必要的保障。除此之外,學生要養成規劃自己學習時間的習慣,并且嚴格要求自己執行,長期堅持,學習就會成為一種本能,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
數學的解題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常常會因為思路不對陷入僵局,這時其他人一句關鍵的點撥往往能起到“柳暗花明”的作用,因此,學生樣要養成與人合作,交流探討的習慣,在合作探討的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思維視野會更加開闊,學習態度也會更加積極主動,學習能力也會相應地提高。
數學學習中,一個問題地解決往往代表著一類問題的解決,因此,學生有必要養成反思學習內容,歸納總結的習慣,將學習過程中的經典例題,以及錯誤率較高的習題隨時隨地記錄下來,集結成冊,在業余時間或者復習的過程中可以翻閱回顧,從而進一步鞏固相應的知識點。
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源于教師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我們的數學教師要勤于鉆研,總結數學教學中規律性的方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習慣。例如在數學解題思路中的特例法、排除法、數形結合法、較限法、估值法等,在教學過程中都應當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從而培養學生遇到問題主動思考和探究,嘗試解題方法的習慣。
合作學習的開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互相交流,共同探究的習慣。在平時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互相交流,從而形成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例如“函數”內容的教學,學生剛開始接觸,會感覺抽象難懂,這時教師可以結合函數的定義,設置一些問題,請學生討論解決,比如:將一塊圓形木頭28 cm鋸成矩形木料,設該矩形木料的面積為y,一邊長為x,要求列出圓內接矩形的x,y函數表達式。假定該矩形的面積為15 cm2,其中矩形周長為L,長為x,寬為y,對角線為d,你可以根據現有的已知量和變量列出哪些函數關系式?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不唯一,學生可以在小組中討論,說明自己的解題思路,將自己的答案與其他同學的交流,總后匯總從正確結論。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每天安排一名學生講解某例題,請小組的組長檢查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課堂教學過程中請學生進行板演等,利用這些方式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學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師和同學面前更好地表現自己,以此,就會主動地進行預習和練習,從而逐漸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總之,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以及終生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的高中數學教師應當對此提起重視,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