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思波
(新疆醫科大學子女學校,新疆 烏魯木齊)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在十年的教學工作中,最讓我快樂和擔心的就是教一年級。每當我任教一年級數學課時,我都在努力地想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快樂地學好數學?怎樣才能讓學生愛上數學課?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很自由,孩子的自制力較差,注意力集中性較短,枯燥的數學課使他們坐不住、記不牢。因此,要想讓學生愛上數學課,喜歡學習數學,核心任務就是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讓他們體會到數學課輕松、有趣,感到快樂無限。
愛因斯坦曾把興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內驅力。因此,教師要注意設計教學過程中的趣味性,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針對一年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如何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我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積累了一些建議總結如下: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老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智力振奮的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活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富有情趣的導入能很快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激起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性,從而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
例如,在學習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教科書第92頁)認識鐘表中“小明的一天”這一課時,老師幽默地說:“我們先來玩一個猜謎游戲,好嗎?小腦筋,動起來,聽仔細,猜謎底。‘小小駿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聲噠噠似戰鼓,提醒人們爭朝夕。’”經驗豐富的孩子們一下子就猜出謎底是“鐘”。此時,出示各種漂亮的鐘(表),進一步創設情境:“鐘是記錄時間的工具,人們想知道現在是幾時,就得借助鐘表的幫助。”孩子們很快進入情境,激起他們認識鐘表的欲望。教師繼續引導:“我們小學生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呢?來看‘小波的一天!’”孩子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調動起來,在快樂的氛圍中探求新知。
在課堂中為了提高孩子們注意力的持續性,克服不專心聽講、自制力弱的現象,教師應勤組織孩子們開展有益的游戲活動。這既有利于學生體力、智力、交際能力的發展,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多方面能力,且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我在教學“數字6的讀寫”時,設計了“搶凳子”游戲。8名學生圍著7把椅子繞圈跑,其他同學唱拍手歌,歌聲停止后,6名學生分別搶屬于自己的座位,比比誰的反應快,可是總有1人不能搶到座位。通過此游戲,學生們直觀地建立了數的概念,知道“7比8少1,5比4多1”。既復習了上節課“7”的知識,又激起了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在教學“數的組成與分解”時,我設計了“找朋友”的游戲。孩子們用慣用的“剪刀、石頭、布”的猜拳方法,公平選出4名同學參加游戲。把這4名同學頭上戴上數字卡,伴隨著“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的歌曲,邊跳舞,邊找朋友。頭飾上的數字能組成需要分解的數,就是一對好朋友。并讓學生再一次共同說說數的組成過程。(如:4和3 組成 7,5 和 2 組成 7 中,“4”和“3”是一組好朋友,“5”和“2”是一組好朋友。)學生在輕松自如、快樂自信的游戲中,感知了抽象的數學理念,其樂融融,樂此不疲。
經過幼小銜接的過渡期,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因勢利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這樣才能讓學生達到樂中學、學中樂,發揮語言直觀作用,快樂學習。利用兒歌(順口溜)形式是不錯的方式,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參與性,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記憶深刻,淺顯易懂。
如,在“書寫數字”教學時,把0~9這10個數字編成兒歌:0像老師肚肚圓又圓,1像鉛筆細又長,2像小鴨水上漂,3像耳朵聽聲音,4像紅旗迎風飄,5像掛鉤墻上掛,6像口哨吹音樂,7像鐮刀割小草,8像麻花擰一擰,9像小勺來喝湯,運用兒歌這種直觀形象的語言,孩子們較易地記住了數字,既有趣,又達到直觀形象、記憶深刻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口速算競賽,開火車比賽,奪紅旗,小組競賽,同桌互賽等多樣化的微型小比賽,對表現突出的孩子積極鼓勵,并且把鼓勵做到實處,鼓勵到具體的事情,做到鼓勵的時效性,及時性和長期性。
對于學生來說,老師的一句句鼓勵,一次次肯定,都是他們成功的標志,他們都能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信心倍增。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認真鉆研教材,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緊跟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就能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增強學習信心,使他們快樂學習,真正愛上數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