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俊
(吉林省通化縣大泉源鄉中學,吉林 通化)
數學是與學生的創新思維緊密相連的學科,因而它成為現代教育中的基礎科目,但是學生的創新思維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后天的學習和實踐中逐漸培養起來的。在數學教學中,如何秉持著與時代緊密相連的教學理念,引燃學生思維的火炬,激活學生思維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作為一名數學教師當仁不讓的責任。
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由此可見,鼓勵孩子“敢問”,使學生“會問”是非常重要的,學生認真思考,并提出問題,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也增加了對數學學科的興趣,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勾股定理時,讓學生討論直角三角型有哪些特征,三個角之間的關系已經很明確,那么,有學生可能提出三邊之間會有怎樣的關系呢?知識面廣的學生可能提出勾股定理這個說法,但表述不一定完整或準確,這也足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和求知欲:這種關系又是怎樣得出的呢?由此,學生會非常迫切地想知道答案,這樣增加了學習興趣。問題是學生想的,會使學生由被動變成主動,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數學是一門工具學科,比較生硬,客觀,多數學生學習起來是比較吃力,那么,我們可以通過讓學生自己聯想,展開想象的空間,這樣對學習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聯想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的思維途徑,而想象是在聯想基礎上的升華。我們可以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潛在能力,創設聯想情境,提供聯想材料,誘發學生的創造性聯想。
如在復習線段和角一節時,對于“一條直線上共有若干個點可組成多少條線段?”或“從平面內一點引出若干條射線共組成多少個角?”這樣的問題學生很難查準確,可以舉出這樣的例子:我校六個班進行足球單循環比賽,共要進行多少場?7個同學倆倆握手一共可以握多少次?進而聯想到上面的線段問題和角的問題,再進一步聯想線段上若有n個點呢?從一點若引出n條射線呢?得出的結論都是n(n-1)/2,這樣的教學,既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又培養了學生的聯想思維。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人百遍,不如動手一遍。”學生在數學課中,如果親自動手,參與學習中,才會對內容記憶深刻、理解透徹。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多動手,讓其在動手中思考問題、發展創新思維。
如在教學利用“邊邊邊”公理進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時,我先讓學生畫出一個△ABC,再畫一個△A1B1C1,使A1B1=AB,B1C1=BC,A1C1=AC,把畫好的△A1B1C1剪下來,放到△ABC上,觀察它們全等嗎?通過作圖、剪圖,比較圖的過程,感悟基本事實的正確性,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鍛煉學生用數學語言概括結論的能力。教師因勢利導讓大家動手畫一畫、剪一剪、比一比,互相探討一下,抽象的問題馬上具體化、明朗化,教師稍加引導,學生馬上得出了解決方法。這樣,學生“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不但對數學課產生興趣,同時提升了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羅杰斯提出:“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作為老師,首先要和學生建立起和諧的友誼關系,尊重每一位學生,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愛好、是否對學習數學有興趣,或者是討厭數學學科等。另外要以平等、寬容、友善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這樣,學生才能大膽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引導者,應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學習。
例如,在進行“二次根式運算”的教學中,班級中每個學生任選一個二次根式來代表自己,化簡后,同類二次根式為一組,教師可選一最簡二次根式融入學生的小組中,和大家一起完成本組二次根式的加減乘除等運算,學生興趣高漲,師生的教與學關系融洽,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想象的能力;班集體能集思廣益,如果班集體有凝聚力和感染力,更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在班集體中,取長補短。如在進行勾股定理的證明時,讓學生查閱資料,上網搜索,利用拼圖,等方法進行證明,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看看哪種方法更直觀,更易于學生接受。
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實踐證實出,每個學生都有很大的創新潛力,重點是我們教師,如何通過教材來對學生思維進行開發,激起學生創新的興趣,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育是一條漫長的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古人云: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只有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通過對教育、對學生的深入挖掘,才能把教育工作做得出色。只有對學生創新思維進行努力研究和實踐,才能在他日收獲豐碩的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