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興華教育集團第三小學 吉林通化 134000)
小學低年級數學,主要在于認識和掌握數學中的數字、符號、簡單的加減乘除計算應用,是數學及相關學科的學習基礎。學生能否掌握低年級數學知識以及掌握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生存能力和對數學學習的信心。所以,小學低年級數學重點不是單純的內容傳授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圖畫能幫助學生更直觀、立體地認識數學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了解、掌握數學的興趣。
伴隨著新課標的廣泛推進,新教材中引用大量的圖畫,與古老的數學文化和其他的實際數學問題相結合,既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又便于學生了解祖國的悠久歷史和先人的數學精神。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圖式中的前運算階段和具體運算階段的過渡時間,能夠用簡單的言語、符號來表達世界,有一定的邏輯性,但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具體的事物和過去的經驗,缺乏抽象性。圖畫這一傳遞信息的方式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能夠直觀形象地表述數量關系,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質量。[1]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注意時間是非常短暫的,只有二十分鐘左右,僅為中高年級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的一半,這就要求老師要不斷地想出新意,持續不斷地吸引學生注意力,將冗長、枯燥的文字轉化成形象、直觀的圖畫,持續不斷地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使小學生在課堂上用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習內容。例如,一年級上冊的《認識鐘表》,講解時,用圖畫的方式更能把鐘表上時針和分針的位置講清楚,甚至需要拿出實物來演示。還有一些知識用教師語言表示也能夠說清楚,但是如果用到圖畫更容易使小學生理解。比如,《認識位置》《認識方向》中,有上下左右前后,東南西北中,在圖畫中找相對位置和絕對位置,是學生學習的重點,這就需要借助圖畫來進行講解。
調動學生情感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基礎,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圖畫解答問題,要善于把握學生學習數學時產生的內在的情感因素,創設一些具有生活特征的情境,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畫圖來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到畫圖解題的價值所在。比如,在解答“一般符合實際問題”時,學生對于此類應用題的解答存在一定的難度,筆者就針對此類問題在生活中的應用設置了這樣的題目:“美羊羊書包廠計劃做書包8500個,已經做了11天,平均每天作300個,其余的1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比計劃多做多少個?”在引導學生讀懂了題意后,讓學生通過畫圖來幫助解答。這一過程喚醒了學生的情感,運用“圖畫策略”解決問題意識也增強了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畫圖輔助教學激活了學生的數學思維,那些抽象的問題因為圖畫變得直觀、形象,復雜的數量關系也躍然畫上。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圖畫,幫助學生養成運用圖畫輔助思考的習慣,為學生的數學解題找到一條捷徑。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利用圖畫指導,我們在初期可以讓學生在畫圖時“隨心所欲”,讓學生首先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之后,再適當地進行點撥,幫助學生找到畫圖解題的技巧,提升學生的畫圖能力。比如,小麗和明明共有56枚郵票;小麗比明明多13枚。明明有多少枚郵票?這樣的題如果都畫就太繁瑣了,而指導學生以線段圖的方式呈現就簡單的多了,學生在線段圖的幫助下,順利完成了思維突破,得出問題的正確答案。
對于小學數學中一些復雜而又抽象的問題,小學生在解題時會感到束手無策。此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借助圖畫的展示來幫助學生,讓學生直觀化、形象化地解讀復雜的數量關系,從而拓寬解題思路,攻克難關。
比如,在執教有關計算植樹方案的問題時,筆者讓學生思考,畫出圖畫幫助解題。幾分鐘后,學生們就按照自己的意圖畫好了圖,從畫中可以看出有的學生采用了示意圖,有的采用的是線段圖。圖中形象地展示了樹與樹間隔之間一一對應的關系,解題的方法也就迎刃而解。從這個圖畫的案例中看出,學生在經歷了圖畫比較過程后,更喜歡運用簡易圖畫來描述數量關系,這樣更有利于拓寬解題思路。[2]
數學思想,是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經由意識反映后經過思維活動產生的結果,是對數學現象、事實、規律以及理論經過概括后產生的本質認識。圖畫策略通過數學思想的滲透,反過來促進數學思想的理解,達到知識的遷移、能力的發展。在教學中滲透和運用數學思想,不僅可以增強學習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可以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數學智能,有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提升。
我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祖先從農事活動中就接觸到了計算和測量,從結繩記事到后來影響世界的《九章算術》,都與小學低年級的數學內容有很大關系。在講解圖畫策略時,與數學文化相結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學習數學家腳踏實地、聯系實際的刻苦鉆研精神。
小學低年級教師對圖畫策略進行反復強調,學生對其進行有意識地應用之后,就會漸漸形成習慣,遇到問題時,自然能夠運用最簡單有效的策略解決問題,為將來數形結合等數學方法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