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市七星關區水箐中學 貴州畢節 551701)
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是幫助學生打下歷史基礎的關鍵時期,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對新課改理念認識不足,教學手段單一等多方面因素,當前的歷史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陷入了瓶頸。如何打破這一局面是當前歷史教師研究的問題,還需要從教學問題的分析入手,采取針對性的解決對策,逐個掃除歷史教學中的障礙。
一直以來,師生都對歷史教學產生了錯誤的偏見,認為歷史知識只是一些純理論性的內容,只需在考試之前記憶重點知識點即可。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也基本以理論講解、灌輸為主。這樣的歷史教學無疑為學生記憶知識點帶來了難度,且學生是難以產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的。大量的理論知識無法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構建起生動的歷史事件,這樣的歷史教學無疑是與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的[1]。
學生如今已經成為了課堂中的主人,他們享有許多自由的學習權利,需要參與到教與學的活動中,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應自主開展學習活動。但對于新課改中提出的這一理念,顯然沒有切實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教師仍然是課堂上的“霸主”,掌握著課堂上的發言權和自主權,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體現。
教學的意義和最終目標在于培養出能夠打破傳統、自主創新的人才。但在歷史課堂中,由于教師一味的自主宣講,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不足,難以傾聽到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也無法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況,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授課進度來實施教學。
學生需要記憶掌握的歷史知識點本就較多,且歷史事件的時間跨度大,知識點零散,教師如一味的向他們灌輸理論知識,那么學生不但無法達成學習目標,還會逐漸對歷史產生畏難的學習心理。因此教師有必要采取創新化的教學手段,降低知識點理解和記憶的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抗爭”時,教師可以將“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出來,并配以富有情感的宣講。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刺激下迸發出情感,了解到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認識到林則徐的不畏強權的可貴精神[2]。隨后引出本課教學內容,學生定能聚精會神的聽講,更好的理解本課內容。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時刻具備“學生主體”的意識,以引導的方式來開展教學,通過學生的發言來了解他們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從而有目的性的實施下一步的教學。這樣的歷史教學才能真正與學生的需求相適應。例如,在教學“大一統的漢朝”時,教師就可以首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漢武大帝”的相關視頻,并提出“他是誰?為什么說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到底做出了哪些事?獲得了哪些成就?”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到本課的學習中。教學的結束階段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對漢武帝進行評價。在此過程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不同想法和意見,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即使學生的觀念有所偏差也不能批評指責,要在充分肯定他們積極動腦、創新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正確理解。這樣一來,將會營造出和諧、自由、開放的歷史課堂氛圍,學生的積極性也將被調動起來[3]。
歷史教學的一大作用就是能夠讓學生“以史為鑒”,將對歷史的感悟和從中汲取的經驗教訓運用到我們如今的社會建設當中。因而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聯系實際,適當開展一些延伸活動,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例如,在教學“江南地區的開發”時,讓學生結合自己所在的城市或自己了解的地區,通過搜集資料和進行實地考察、咨詢,來說一說江南地區的開發與該地區有沒有聯系,有何聯系。讓學生認識到江南大開發對我國各地區在不同方面產生的深遠影響。最終可以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一同研究、匯報成果[4]。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的反思自我,找出教學中的問題和容易忽略的細節,不斷的完善、提高,確保歷史教學順利、有序的開展。我在教學“甲午中日戰爭”時,采用了對比教學法,讓學生分別從甲午中日戰爭發動原因、《中日馬關條約》內容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等方面與《鴉片戰爭》中的相關內容進行對比理解,本次課獲得了良好效果。于是我便開始反思之前教學的內容是否也可以采用這樣的對比教學法,是否能夠獲得更好的效果。于是在之后的復習階段,我便大量采用對比教學方法,學生記憶知識的效率明顯提高了。同時通過本次教學的反思,我也意識到了不足,在教學時“黃海大戰”的部分內容時沒有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現相關的影視畫面和圖片,導致學生的情感并沒有被充分帶動起來。通過不斷的反思、改善,我相信教學質量將會越來越高。
總而言之,初中歷史教學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廣大教師需要共同努力,不斷的提升自我、反思教學,在新課改的推動下促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對于我國這樣一個歷史文化豐富的大國來說,讓學生了解歷史、反思歷史,是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關鍵,這對于學生的發展和我國社會的進步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