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湖南邵陽 422000)
高校美術鑒賞課有助于推動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審美能力作為學生人文素養之一,對于大學生日后的學習、工作、生活具有很大作用。大學生即將進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份子,他們代表著社會發展的未來,因而高校對大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審美能力體現在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對美的認知以及對體現美的行為的追求。審美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對美的認知以及鼓勵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后努力追求美、實踐美。這對于整個社會風氣的改善具有積極作用,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意義重大。總之,高校的美術鑒賞課致力于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是在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公民。
審美能力提升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對藝術的熱切追求。審美能力就是一種對美的鑒賞能力,審美能力的不同,對美的認知也就不同。藝術作為美的一種外化形式,深深的蘊含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人對于美的描繪、追求。通過欣賞藝術,人們可以發現其中包含的種種美好,既有對于生命的歌頌,又有對于命運的思考,還有對于人生的探求。總之,對于藝術的追求是審美能力不斷提升的基礎性要求,也是其最直接的表現。
審美是對美好事物的堅定追求,也是對低俗事物的強烈抵制。世界上既有美好,便有丑陋,審美就是發現美好,拒絕丑陋的過程。對低俗事物的抵制就是對于某些不利于文明進步、社會發展的不良事物的抵制。審美能力培養的意義就在于此。當人們審美能力逐漸提升時,對低俗事物的抵制就愈發強烈,某些低俗趣味、低俗事物則會自然而然的消失,這既是公民審美能力提高的過程,也是社會進步的過程。
當人們自覺的追求藝術尋找美的事物,抵制低俗事物時,人們的思想境界也就提升了,這是一個同步的過程。人們在審美的過程中,對于美的認知發生變化,思想境界也就隨之提升到相應的水平。
文化水平作為鑒賞的基礎,對于鑒賞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沒有一定文化知識的積累,根本談不上藝術鑒賞。在美術教學中,基礎知識與作品欣賞是重要的內容,欣賞美術作品時注重的是對美的感受,美術基礎知識對于美術欣賞而言是前提,美術欣賞是一種直觀的感受,需要有一定的美術基礎知識才能夠進行美術作品欣賞[1]。
藝術鑒賞要從藝術品的作者、藝術品的形成、藝術品的思想等多個方面來品鑒,因為一件藝術品包含了作者的多種情感表達,而這些復雜情感是深深內藏于作品深處的。例如一幅繪畫作品——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他直接表現出來的是一幅扭曲的油畫畫面,如果不能對畢加索當時作畫的背景和繪畫知識有所了解,就不能了解畫家在這幅畫中蘊含的對戰爭濃重的厭惡之感,甚至都看不出這是一幅畫,不會了解它的價值所在。
因而,文化知識的積累至關重要。高校在開設美術鑒賞課時一定要高度關注學生的文化水平,因為它(美術鑒賞)的審美教育是通過鑒賞美術作品的意境、作品的線條、色彩、構圖、肌理、空間及作者創作背景等完成的[2]。在課程開設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水平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設立和講解,同時要適當的進行知識分享,提升學生文化水平,從而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高校在開設美術鑒賞課程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能力時,一定要注重多樣化作品的欣賞,才能對學生的審美能力有一個完整的提升。通過多種美術作品的欣賞,學生才能體會到多樣化的美,有抽象的美、有和諧的美、有原始的美,體會到多種不同的美的存在,學生的審美能力才會提升。如果鑒賞只局限于幾種作品之中,學生對于美的感受不會深刻,審美能力的提升也是有限的。
從中國的國畫到西方的油畫,國畫有不同主題,油畫有不同流派,還有其他總類繁多的美術作品,諸如雕塑、建筑,各有特點,反映了不同的時代氣息,都能給人帶來藝術美的震撼。大學生審美能力就在博覽眾作品之中獲得快速提升。
審美能力的培養要使學生形成自己的審美,這就要求學生能夠獨立提出自己的鑒賞意見。通過在美術鑒賞課堂上自由的意見交流,學生能夠更自信的發表自己的意見,更寬容的接受他人的看法。交流使得學生的審美能力向正確的方向塑造。
高校美術鑒賞課對于大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正面意義,其發揮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但是,審美能力作為人類的一種高級能力,其培養過程必然是緩慢的,因此,高校應不斷提升美術鑒賞課的教學質量,力圖對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塑造起到更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