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職業技術學院 550081)
若想充分了解大學生體質的具體情況,加強對他們體質健康的管理,那么就一定要對大學生進行體質監測管理。而此項工作起始于一九五零年代,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過程當中,大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管理模式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對于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具有充分的了解,并且也加強了他們的身體健康。不過大學生的身體狀況仍然處于下降的趨勢。而這就要求相關工作人員要對大學生健康監測分類服務與管理模式進行重構。那么下面我們就來主要討論一下這方面的問題。[1]
行政統籌型、高校自主型是目前大學生體質監測管理模式的主要類型。其中前者主要指的是教育部所設立的學生體質健康數據管理部門,并由它們對全國所有的大學生體質檢測部門的相關數據進行管理。同時,還要將所獲得的數據傳送到大學生體質健康數據管理部門。這種工作方式的優點在于,教育部門利用網絡進行管理,可以很快的了解大學生體質的具體情況;但是也同樣具有缺點,那就是我國大學較多,而所實施的抽查復核機制很難確保高校所獲取的數據的有效性,而且還很難對有關的規定進行監管。而高校自主型主要指的是:高校直接管理大學生的體質監測工作,也就會說所有的高校要根據所在地的教育部門所制定的文件內容,然后再與自身的實際情況相融合,來對學生的體質進行有效的服務、監測等工作。此模式能夠很大程度的了解大學生的體質以及發展情況,從而讓大學生提高加強自身體質的意識;而缺陷主要在于不能夠對有關部門進行有效的監督,而且大學也沒有構成完善的管理形式,另外在投入、尺度等方面也具有明顯的差異,很多學生并沒有受到過正規的體質教育,這讓他們的身體健康情況始終達不到理想的要求,并且對體質健康也沒有充分的認識,另外時效性也明顯不適應大學健康人才培養的需要。[2]
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指的是主管高校的省市級教育部門,在進行監測期間,相關機構一定要具有一定的行政支持,這樣才能夠創建出完善的體質健康監測管理中樞。而主要的工作,則是省教育廳利用國家所制定的有關文件,來創建完善的體質監測機構,并在管理方面采取分組的形式,主要分為理科和文科、本科和專科等等。盡可能的讓小組當中的大學生的體質情況達到理想的效果。各小組所進行監測的大學最好能夠在10所范圍以內,并讓省教育部進行授權,并采取組長負責制。在監管的過程中要實行獨立工作的模式。而每個工作部門最好由大學的相關所構成,并讓他們負責對學生的體測工作,另外也要進對體測工作行相應的評估。
在還沒有工作的時候,監測小組的成員要進行培訓,從而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以及責任心。服務以及評估是監測工作的主要構成部分,如果進行總結的話,則主要包括一級和二級這兩個指標,其中一級指標主要有4個,而二級指標則有10個。另外還包括20個監測點。監測小組的工作效果如何,主要還是看測試的合格率,由于工作的目的,就是要確保合格率,所以檢測小組要親自去學校監測,時間通常為1到2天。而工作內容主要包括訪談、查詢資料、現場監督等等,通過這些工作內容,來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體測工作,這樣一來就能夠讓體測結果具有客觀性。
創建組織制度、確保運行機制的完善,對運行進行有效的控制,這都是組織運行的形式。在進行體質監測管理期間,學校若想防止管理層級過于復雜,那么教育部門可以對具體的工作方式進行有效的分配,同時把執權利轉交給省級教育機構,而所有的主體的具體職責表現為:教育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同時,省級部門要充分的掌握各大學體質監測的投入情況,以及相關的監測指標。而若想發揮出高校政策的有效性,那么就要引進符合標準的監測設備以及評價機制;對于高校來說,則要和省級標準相融合,創建完善的工作計劃,此外,還要讓省級教育部門進行充分的評價,這樣一來,大學生體質監測管理組織運行工作就能夠得到有效的開展。[3]
制度、財政、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是大學生體質監測管理方式的組織保障的主要措施。其中制度方面的保障,是要求相關部門必須創建完善的體質監測管理方案,這樣大學就能夠有效的對大學生進行體測;而財政保障,則是要確立所有體質監測管理環節的財政情況;另外,教育保證,是指要完善大學生的體質教育體系,并為大學開創一條教育宣傳的途徑,這樣一來就能夠確保大學生能夠收貨足夠的健康教育知識;而質量保證則是教育部門所創建的評估體系,這樣一來就能夠確保大學生體質檢測組織管理的水平;安全保障的工作面對的是基層人員,主要是為了防止出現責任風險,從而給大學生造成安全隱患所創建的風險防范協同機制和安全應急預案等。[4]
國家為了讓大學生能夠具有健康的身體,從而對大學生實施體質監測管理方面的工作。而在工作期間,有關部門不能只注重監測的過程以及結果,同時也要重視相關的評價、監控等工作。另外,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組建監測工作機構,并且還要提高組織運行效率以及完善組織保障措施。這樣的話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分類服務與管理模式才能夠更加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