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建立在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基礎上,根植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是針對資本主義制度弊病開出的良方。這一思想曾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現代教育改革的浪潮,時至今日,對當前我國高校“立德樹人”具有很強的啟發性,應給予辯證地分析并合理地吸收借鑒。
1.“以兒童為中心”“教育無目的”凸顯教育客體的主體性。一直以來,人們都強調教師主體或教材主體,受教育者往往置于被動甚至是被忽視的地位。杜威提出“以兒童為中心”“教育無目的”,確立了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強調編寫教材、制定教學內容時最重要的是認清“教師的教材”和“學生的教材”的區別。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是針對傳統教育中脫離社會、脫離兒童時弊而提出的。每一種事物都有一定的運行程序和方法,教育也不例外,傳統道德教育模式是指長期采用的被動“填鴨式”灌輸模式,具有經驗性、封閉性和散在性特征。這種模式下的課堂只是靜聽的場所,教師是旁觀者和監督者,學生是吸納的“容器”,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心理狀態和情感訴求。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認識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循環往復的過程,一種價值觀要發揮作用,人們只有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才能真正內化為情感認同,外化為自覺行動。杜威道德教育思想中“學生主體地位”的觀點凸顯教育客體的主體性,對于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中心環節,實現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意義。
2.“從做中學”“學校即社會”提升德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杜威對于單一的通過教材的閱讀和教師的講解進行學習持反對態度,他主張學生通過參與社會活動,在積累社會經驗的過程中學習,提升了德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杜威在其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中強調“從做中學”的教學方法和“以兒童為中心”的經驗課程和設計課程,力戒道德格言和訓誡的灌輸,反對膚淺的筋肉訓練,主張老師拽引與指導,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和親力親為,在生活經驗中真正掌握善惡知識,從而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實施者的非專業性與對象的非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泛化和去政治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低效性和滯后性,單向的教條式注入方法,導致教育對象學而不思、記而不解、知而不行,呈現出行動虛無現象,思想道德教育成了從生活中孤立出來作為直接追求的事件。因此,某種程度上看,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就是改造形式化學習、改造脫離實際學習、改造遠離靈魂學習的指導思想。
3.德育是各門學科的首要目的,要拓寬德育的功能邊界。杜威認為,“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學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1]教材不應該和社會現實絕緣,把表現道德價值的社會標準添加到學校各科教材上,把學術價值與道德價值統一起來、心理學與社會學統一起來、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統一起來,是構成教育基礎的倫理向度。“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本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在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過程中,要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把理論的穿透力同情感的親和力結合起來,把透徹的說理同鮮活的語言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回答大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然而,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卻呈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管“立德”、專業教育管“樹人”的局面。生活處處是德育,承擔教育功能的載體不一定非得是教育的形式,把“立德樹人”作為一切教育活動的共同任務、共同目標,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我們所有事業的共同目標。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滲透到學校的各門學科、社會的各個角落,把“立德樹人”作為一切教育活動的關鍵與樞紐,作為協同育人的協同點,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才能形成共識、產生合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新時期要貫穿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成長成才,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建設教育強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來進行。“立德樹人”與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有著本質的區別。從哲學批判的視角對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檢視與反思,能夠從根源上揭示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本質與歷史局限性。
1.本體論上陷入唯心主義。從本體論維度認識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其表征的是關于道德教育存在的本質問題。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實用主義哲學為依據,認為有用的經驗就是真理,在價值論上認為有用就是善。因此,對實用主義哲學的考察是我們把握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實踐起點。實用主義者在唯物或唯心這個哲學基本問題上常常以“調和者”自居,認為自己既唯物,又唯心,他們認為歷史無非是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而構造出來的事件的堆積,把社會歷史歸結為偉人的創造,在社會歷史問題上否認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上的決定作用,這就導致其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史觀。杜威并不以客觀實踐作為教育活動的基礎與前提,而是強調“嘗試錯誤”在認識中的作用以及經驗的整體性。其次,從教育理想上看,在不觸動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基礎上,通過民主教育且以學校教育為主要場所和方法,實現人類跨越國界的協調統一,顯然充滿主觀臆想性。最后,杜威的“教育無目的”“在學中做”等觀點具有積極進步意義,但他在反對教條主義的同時,卻陷入了經驗唯心主義。經驗主義具有輕視客觀真理的指導作用,滿足于狹隘的經驗,把局部經驗當成普遍真理的弊病。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用即真理”混淆了真理的本質與功能之間的界限,具有明顯的主觀唯心主義傾向。
2.認識論上走向不可知論。認識論的首要問題是知識的來源問題,一切知識又是由觀念構成。杜威崇信生物進化論,他認為思維起源于疑難,真理并非是超越經驗的神異之物,真理與生活需要緊密相連,探求真理不能脫離實踐經驗,真理應由實踐考驗假定等。然而,杜威在認識論上否定客觀真理,實際走向了不可知論。不可否認,杜威在反對理論與實踐脫節的舊教育和設置空洞遙遠的教育目的等方面是不無為功的,然而,在強調直接經驗教育之外,卻忽視人可以通過間接經驗獲得成長,這就導致認識只囿于經驗,經驗的背后還有什么東西是不可知的。實用主義認識論應用在道德上就是否定善惡的客觀標準,他把實效作為善惡的判定標準,認為只要是有用的東西就是善的,不存在遵循客觀規律認識道德的問題,認為一般的、永恒的、普遍的、超越經驗的道德觀念是無意義的,從而也陷入了道德認知的不可知主義。不可知論把感覺看作意識和外部世界隔絕的屏障,認為人不可能把握感覺以外的東西,用人類認識世界的相對性論證人類認識能力的絕對界限。恩格斯指出,“對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學上的怪論的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是實踐”,[2]而不可知論最大的弊病恰恰就是不知道實踐的意義,看不到主體基于實踐基礎上的能動性,因而在根本上是錯誤的。
3.方法論上落入空想主義。教育無目的是杜威的一個重要論斷,他認為“教育的過程,他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他自己的目的。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改組、不斷改造和不斷轉化的過程。”[3]事實上,在杜威的心目中,教育其實是有目的的。杜威曾明確指出,“教育一事,不可以無目的,無目的則如無航之舟,無羈之馬,今天我們既欲實行平民教育,那么平民教育的目的必先確定。”[4]杜威的教育哲學終極指向表明,他試圖通過平民的教育方式和科學的思想方法,實現民有、民享、民治的“真正的民主主義社會”的理想。如果從謀求人類進步的角度說杜威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多有相似之類的話,那么杜威將其自己列入社會主義者的行列顯然是虛妄的。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基于唯心主義的哲學基礎,他認為美國的民主不是實利物質的,而是道德的,道德是民主社會最基本和最寶貴的柱石,通過教育就可以破除國界而謀求人類進步,這種認識和看法與馬克思相比完全是顛倒式的。在不動搖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基礎的前提下,奢談民主共享的美麗新世界無疑具有空想性。正如馬克思指出的,資產階級也使用階級分析的方法,然而在訴諸實踐的時候選擇改良而非暴力革命,杜威深受實用主義哲學影響,他希望避免抽象概念背后隱藏的暴力,拒絕以暴力手段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依靠現實之外的人性力量實現民主主義教育本身就具有空想性,寄希望于學校的民主教育實現社會理想更是一種烏托邦。“杜威的問題意味著他提出了偉大共同體的設想,但是沒有提供足夠的經驗去展現這個設想的可能性。”[5]
4.價值論上傾向個人主義。實用主義發源于美國,又被稱為美國精神,普世價值中的自由、平等、民主集中表達了實用主義哲學的深層內涵。在實用主義者那里,認識目的不是為了探尋世界的基質,也不是要尋找普遍規律,一個觀念是不是真理,不是看它是否符合客觀實際,而是看它是否具有效用。如果觀念、理論幫助人們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排除了困難和苦惱,并獲得生活愉快、安寧和滿足,那就是真實的、有效的、可靠的,反之亦然。實用主義認為觀念、思想、主張和理論并不是世界的答案,而是為服務于人這個有機體的生活目標的手段。真理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的工具,其是否有價值取決于是否能達成目標。它把“經驗”和“實在”歸結為“行動的效果”,把“知識”歸結為“行動的工具”,把“真理”歸結為“有用”、“效用”或“行動的成功”,人對真理的解釋完全取決于真理對他的利益有什么效果,因而不存在真正形而上的普遍真理。杜威認為,宇宙之間并不存在道德規律,所以個人行為主要是為了滿足自身各方面的欲望和要求,這就表現出嚴重的個人主義傾向,甚至滑向道德相對主義窠臼。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對于我國高校“立德樹人”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立德樹人”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必須明確自身的歷史使命和實踐要求,在吸收外來的同時不忘本來。
1.明確以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為目標。“目的性是人類活動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類精神能夠進入實踐的主要依據。”[6]確立教育目標是提高教育有效性和自覺性的關鍵,也是教育活動實施的依據和衡量教育效果的標準。在傳統教育中,教育目的是由外部強加于教育活動的,而不是從教育內部中產生。杜威認為教育沒有終極固定的目標,教育本身就是目的,教育的目的內在于具體教育活動過程中。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最終要由廣大青年在接力奮斗中完成和實現。“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把“立德樹人”正式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用社會主義之德培育德才兼備、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可靠接班者和合格建設者。“立德樹人”作為一種對象性的活動,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明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目標,幫助大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后繼有人。
2.高度重視教師在“立德樹人”中教學主體的地位。杜威批判傳統教育的“教師中心”理論,他認為學生的天性是向善的,學生自身會向著正確的道路發展。“教師的實際問題在于保持平衡,即不能展示和解說得太少,以至不能展示和解說得太多,而抑制學生的思維”。[7]“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如果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只為學生提供學習條件,而忽視教師的指導、引領、師示范作用,這不符合“立德樹人”實踐要求和實踐路徑,更有悖于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是人才資源,同時又肩負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重要的使命。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承擔教育教學主體任務的教師是人才培養的主力軍,也是學術創新的核心力量,教師的素質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學習質量,直接影響學生創新能力的造就。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8]通過以德立學,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為大學生樹立榜樣和標桿,不斷為大學生傳遞正能量。傳道者必須信道、明道,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以“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為坐標方位,培養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優化教師隊伍建設保障環境,完善教師待遇保障機制,在全社會形成尊師重道的氛圍,讓教師職業變成讓人羨慕的職業。興國必先強師,確保黨牢牢掌握教師隊伍建設的領導權,用奮進之筆譜寫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新篇章,使其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模范踐行者,更好擔負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3.提升“立德樹人”工作科學化,構建協同育人的大格局。“立德樹人”是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要求而進行的教育理念創新,是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規律和特點的科學認識和準確把握。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德樹人”既要堅持以理服人、實踐育人,又要堅持以情動人、以文化人,努力建構協同育人的大格局。“立德樹人”是站在新時代的戰略高度對教育根本任務做出的重要科學論斷,是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構建協同育人的大格局,要加強黨委對“立德樹人”的方向引領,建立校院兩級協同育人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始終堅持“東西南北中、黨領導一切”的原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9]要立足大學生全面發展,充分利用好課堂“主渠道”與生活“主陣地”,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建立教書育人、實踐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長效機制。提高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科學化水平,既要靈活灌輸,加強教育引導,又要關注現實,注重實踐養成;既要寓教于樂,增強情感認同,又要潤物無聲,實施文化滲透,不斷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