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教育部正式啟動了“應用科技大學改革試點戰略研究”項目。2013年6月,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研究中心在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成立[1]。2014年1月,教育部在黃淮學院舉行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座談會[2]。2014年4月25日,“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在河南駐馬店市召開,重點圍繞如何“建設中國特色應用技術大學”。隨著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步伐的加快,各高校不斷做出調整以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3],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探索并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保證人才培養方案的先進性、適應性和特色性。各高等院校大力支持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開展以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核心、以專業所屬單位為基本實施主體的專業綜合性改革試點,全面推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4]。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以“應用”為主導,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導向,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調應用實踐和開拓創新,培養為地方經濟服務的技術性人才[5]。當今地方高校的轉型,就是要真正構建起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落實實踐能力培養的核心地位[6],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科學利用市場機制,合理調整教育資源,以“應用”為主線構建基礎扎實、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目標培養體系,設置面向地區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的應用型學科專業,為地方經濟建設輸送各類應用型人才[7]。
“數字電子技術”作為一門實踐性、技術性很強的課程,是電氣工程及自動化、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等電學類專業的必修課,數字電子技術課程設計是繼數字電子技術基礎課程之后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8],其開設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前期所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加強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當前地方本科院校的課程更注重實踐應用,以滿足地方的經濟發展的需求,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縮短學校與工廠之間的距離,將知識更快地轉化為生產力,各高校紛紛對課程進行改革,以適應應用型崗位對人才的需求。然而,“數字電子技術”作為電類專業一門實踐教學課程,有必要與現代工程應用以及生活實際更緊密地聯系起來。
1.教學方式滯后,不符合應用技術大學的要求。傳統的“數字電子技術”課程設計主要是老師引領學生沿著某一固定的題目,對題目中涉及的各芯片資料及經典搭配電路、整個原理進行詳細講解,學生依葫蘆畫瓢,依據老師所講解的原理,只需修改經典電路中的某些元器件,然后完成實物制作即可。此類傳授式的教學方式無異于理論課堂教學,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不利于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
2.課程設計題目簡單、應用性不強。為節約資源、降低成本,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數字電子技術”課程設計題目過于簡單,涵蓋的知識面較窄且內容陳舊,缺乏創新性,實踐應用性不強。全班甚至是全校相關專業都使用同一個固定的題目,由于所做的題目一致加上老師的詳細講解,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迅速地完成相關設計要求。而且眾多人使用同一個題目,會使得部分學生產生懶于主動學習的思想,濫竽充數,抄襲現象嚴重。
3.考核方式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水平。傳統的課程考核主要以課程設計報告或實物作品作為最終成績評定依據。課程設計報告主要考查的是排版工整性、圖例和表格的布置規范性、語句是否通順等;實物作品只是檢查是否能夠實現最終的設計功能、元件布局是否工整、焊接是否光潔等。這并不能充分反映學生的設計理念和實踐操作過程,反而會打擊一些成績優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助長某些學生的懶惰心理。
1.轉變教學方式,由傳授式改為引導式。轉變傳統的“傳授式”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老師只布置課程設計題目,由學生自己查閱相關資料,設計電路,前期電路設計階段將學生分為三人一組,選出其中一人作為組長,三人共同完成電路圖的設計,待電路方案設計好以后,采取抽簽的方式從每組中選擇一人為本組設計方案進行答辯。教師聽取學生答辯后,針對學生電路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修改意見。課堂上,老師不再給學生詳細講解電路設計的原理,只是指導學生如何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從文獻中摘取有用的信息為自己設計電路所用。而后對電路稍作修改,學生單獨利用器件組裝實物。這種自由式的組合方式著重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相互協作和實踐創新的能力。
2.改革教學內容,加強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數字電子技術”課程設計是繼“電子技術基礎理論”課后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實踐課程,該課程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在教學內容上,由原來的全班單一題目改為多題可任選其一,且設計題目與日常生活非常接近,應用性較強,如多功能時鐘、交通信號燈、簡易電子計算器、多功能電子體溫計等,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和完成設計課題。同時鼓勵創新,允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擬題目,開展設計。
3.完善考核方式,綜合評定學生成績。傳統課程設計考核主要是以課程設計報告或者單純以設計的實物作品給予成績,忽略了學生的電路設計理念和實物制作過程。對數字電子技術課程設計的成績考核分為四部分:①考勤+平時表現(15%):考勤即平時出勤情況,平時表現即該生平時在設計電路過程中的參與程度以及實物制作過程的熟練程度;②設計答辯(30%):是對所設計電路的成果展示,此階段答辯人是臨時抽簽決定,所有人必須對所設計的電路非常熟悉,這一環節任課老師和其他組的學生針對這一電路提出問題和修改建議;③實物作品(25%):作品的檢驗也很重要,最終利用實物來檢驗設計結果是否可行、功能是否都已經健全、元器件的布局是否美觀等;④課程設計報告(30%):是體現學生知識結構和書面表達一種方式,是對整個課程設計的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地方高校不斷向應用型高校轉變,為適應地方經濟的發展,也為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要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通過近兩年“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改革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