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期,為更好地適應產業構調整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企業培養合格、優秀的技術人才,許多學校紛紛開展與企業間的人才培養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也獲得了理論界和企業界的充分認可和積極響應。順德區胡寶星職業技術學校是廣東省推動校企合作的職業院校之一,經歷了一段較快的發展,校企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開展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因此,探索中職學校校企合作模式的長效運行機制,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才能推動理論聯系實踐的職業教育向前發展。
顧名思義,“校企合作”指的是學校和企業建立的注重學生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和“雙贏”的一種合作模式。中職院校為謀求自身發展,在抓好教育質量的同時,采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能做到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職業技術和管理人才。而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難以找到急需的專業對口的人才,通過校企合作的教育管理模式,能讓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為企業解決人才缺乏的后顧之憂。因此,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長效合作,是中職人才培養的基石。
我國職業教育的政策導向決定了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2014年6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重點強調了“對職業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要做到同步規劃,開發人力資源和技術改進也要協調推進,這樣才能使改革教育教學和升級轉型產業相促進。將職業院校的特色充分展現出來,對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方案進行強化”,“對企業參與培養人才進化進行健全”,“結合校企合作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和激勵機制,使得校企合作更加深化,同時,還要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活動和相關工作給予鼓勵和支持,使企業重點辦學的主體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還明確了今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模式主要有:企業走進學校模式、工學結合模式、校企互動模式以及校企間的訂單模式等四種。這些合作模式不僅能夠緊密聯系學生的理論學習與生產實踐,為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構筑強大的創新、實踐平臺,而且能為社會有效地拓展人才培養的空間和內涵,推進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與產業轉型升級的良性互動。
順德區胡寶星職業學校的專業人才培養以“育人”為核心,與新時達、國泰安、廣東康寶電器、友好汽車服務、漢高集團、順德東原廚具實業等企業開展了校企合作。嘗試過校企互動和校企間訂單式合作等模式,通過改變實踐教學的課程模式,將職業院校特色辦學與專業改革創新結合起來,將人格塑造與技能培養結合起來,與相關企業達成了校企人才培養的戰略合作。目前,學校從多方面培養人才,提升學生的素質,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1.構建校企合作的共贏機制。如果要將校企合作模式作為一種長效的機制加以管理、維護和促進,就需要尊重以利潤為發展中心的企業經濟價值,協助其提升自身價值的創造能力。人才是市場競爭的根本,而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期難以看到具體的成效。構建校企合作雙方的“共贏”機制,是推動企業進入學校開展積極合作的重要方法。新常態下,企業對于技術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而有著豐富管理和發展經驗的企業則更具備優勢,這些都是校企合作的重要選擇。
2.加強校企間的合作監督和評價。當前校企合作相關法律制度的缺失,難以對政策推動和激勵下的校企合作機制進行合理、合法和公正的監管,因而存在缺乏校企合作評價機制、信息缺失、學生滿意度不高等問題。因此,要加強校企間的合作,應針對企業和學校兩方面的現實情況,引入政府的管控,整理出一套客觀、合理、可行的評價機制,并通過構建評價模型和計量分析的方法對模型進行檢驗,對校企合作中的學校和企業雙方做出有效的評價,以便保障評價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幫助學校和企業及時發現問題,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法。
3.強化校企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校企合作是學生進入企業和企業在校園內展開人才培養的活動,學生能更加深入了解企業的文化和基礎信息。而人才的培養,不僅是技能、技術的培養,更是文化的培養。校企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與企業文化的融合過程。將個人的發展和企業的發展融合起來,可提升人才對企業的認同感,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校企合作的質量與效率。校企合作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可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中融入企業文化、在教學的實踐活動和教育過程中融入企業文化、在師資隊伍建設中融入企業文化、在企業座談交流中融入企業文化等幾個方面,通過校內外的生產實踐活動、素質拓展教育等方式進行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溝通與融合。
4.搭建校企合作信息共建共享的網絡平臺。為充分共享學校和企業之間的信息資源,建立互信互助的合作環境,可搭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創新網絡運行平臺。通過建立長期的合作供應機制,規避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以實現創新網絡主體間的深入溝通與協調,提高合作效益和校企雙方的綜合實力。搭建校企合作信息共建共享的網絡平臺,可以給為學校和企業提供學習和交流互動的機會,形成一種合作的網絡文化,對在信息化時代實現長期的合作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同時,通過信息校企間網絡平臺的搭建,可以將更多的創意、主體間的戰略、文化等充分交流和融合。
5.明確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主體地位。發揮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積極作用,明確其在雙方合作中的主體地位,是提高校企合作效率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當前,中職學校是校企合作需求和利益優勢方,在校企合作的經驗、資源方面更具優勢,因此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相對較低。學校要將優勢的人力資源與科研技術資源應用到企業的生產力轉化方面,實現企業效益的提升,以發揮其在校企合作中的積極性,進而推動和提升校企合作的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時代在不斷變化和發展,企業所需要的優秀職業技術人才離不開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模式的優化和改革。校企合作作為一種高效的新型教學模式,兼顧了學校和企業的獨特優勢。它既能為教學解決技術方面的瓶頸問題,也可為學生安心學習知識、規劃職業發展提供較好的環境。構建校企間科學的合作機制,并通過相應的措施推動校企合作模式的長效運行,終將形成實現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多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