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平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第一中學,廣東 河源)
數學是初中一門重要學科。數學邏輯性強,能訓練人們的思維能力,幫助人們解決不少實際問題。但是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始終存在一部分學困生,他們興趣不足,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效率不高。想要實現數學教育的總體目標,必須加強對待優生的扶持,做好待優生的轉化工作。根據本人的教育教學經驗,淺談課堂待優生的形成原因和轉化策略的點滴看法:
(一)從小學背景講起:數學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學生從一年級一直到現在都有在學數學,萬丈高樓平地起,數學的洋蔥式教學是層層滲透。
現在的學生對于不懂的直接丟棄,越積越多,會一點的又不及時鞏固。有些老師把國家的“減負”直接理解為少做甚至是不做,導致大部分學生數學計算能力薄弱,數學思維提高不明顯,致使學習數學興趣降低,導致整體的低分率高。
(二)從現在學習過程講起:既有老師的問題,也有學生的問題。概括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由于數學學科本身具有抽象性的特征,對學生的基礎水平和思維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同等化的教育模式,而每個初中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接受能力不同,逐漸拉開了差距。第二,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與小學階段相比發生了極大改變,難度和深度增加,個別學生的學習非常吃力,依賴機械式的記憶方法,解決問題缺乏靈活性。第三,初中生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能力較差,有些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沒有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低下。
(一)引導學困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大多待優生由于沒有掌握適合的學習方法,所以學習效率低下,長此以往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因此在待優生轉化工作中,教師必須注重傳授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我們課題組針對這種情況編制了《課堂小測》(時間控制在10分鐘),備課組也就這一情況編制《課前5分鐘》,課堂上采取425(課堂四個環節,教師主講不超過25分鐘)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老師和同學的幫扶下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掌握學習知識。
例如,在學習《認識三角形1》時,教師應強化待優生的專門指導:首先,讓學生認識到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帶著目標去學習,更易于調動積極性;其次,為了讓學生能集中注意力聽講,要求待優生必須做好課堂筆記并在課后檢查;再有,教師還要監督待優生按時完成課后作業。由于待優生的數學基礎薄弱,為了逐一突破學習中的困難,教師要求每一個待優生都有自己的錯題本,每天記錄和整理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課后請教老師或者同學。通過從課前到課后一系列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可切實改善待優生的學習效率,降低學習的難度。
(二)幫助待優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由于待優生的學習成績不高,他們往往會有自卑心理,對他人的評價非常敏感;在課堂學習時,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給他們帶來影響。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多關注學困生,多給他們一些肯定和激勵,那么能有效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師要多“偏愛”待優生,課堂上簡單的問題應由待優生回答,加強與待優生的互動和交流,即使學生回答錯誤,教師也不能一味批評,而是要耐心指導。當學生回答正確時,教師要及時肯定和鼓勵,讓待優生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愛與信任,從情感上加強對老師的依賴,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這樣待優生就能愛上數學課,自覺遵守課堂紀律,課后認真完成作業,提高數學學習的有效性。經過一段時間堅持之后,待優生會發現學好數學并不難,進而樹立學習的自信心,以積極的心態迎接知識的挑戰。
(三)課堂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待優生是教學工作中的特殊群體,教師要充分考慮他們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地運用教學方法,才能真正幫助待優生從學習困境中解脫出來。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動手畫一個三角形,然后量一量每個角的度數,將內角度數相加計算總和,觀察并總結三角形內角和的規律,這樣原本復雜的問題,以簡單的方式呈現出來,與待優生的思路習慣相符。另外,教師要適當降低對待優生的要求,不要求待優生一定與學優生競爭,而是要求待優生制訂自己的學習計劃,每天都有進步,就能改善學習成績。在課堂做練習題或者布置課后作業時,教師都要采取分層教學方法,既要確保學優生保持學習的動力,也要確保待優生能有進步的空間,課后還要組織學優生與待優生形成幫扶小組,加強個別輔導,幫助待優生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提高學習效率。
由上可見,初中數學加快待優生轉化工作非常迫切,教師要從教學方法上做出改變。一方面加強對待優生的鼓勵與支持,幫助他們重拾學習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與實用性,讓學困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意義,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我們數學老師的堅持努力下,不少待優生已經向學優生靠攏,課堂氣氛越來越好!學生的學習勁頭不斷加強!低分率越來越低,達到了我們課題組研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