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菁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濛陽中學,四川 成都)
隨著社會的變革與時代的變遷,原有的教育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應教育發展的需求,而學習遷移思維的能力對高中數學尤為重要,高中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掌握了遷移能力,對學生將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幫助學生全面掌握知識。在未來的教育發展中遷移理論也是教育改革的重點。本文將就如何在高中數學教育教學中運用學習遷移理論進行探究。
遷移理論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體現在各個方面,它是一種思維的思考方式,也是一種智慧的體現。它會幫助人們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同時也是社會進步人們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當代教育界提出,遷移理論教學從生活中反思,從根本上來講,就是說教師不僅僅在課堂上教育學生,還可以引入到生活中來,以生活中的實例來教育學生,是整個教學過程日趨完善的過程,以實現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到學生發展的開拓者這一轉變,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目標。近些年,已經有部分高中開展了高中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成果交流會,由此可見,遷移理論的教育研究策略已經在全國引起了重視并開展了研究性學習。教學過程具有復雜性、多變性,教師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創新。遷移理論的研究或許并不能直觀地反映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上,但對學生的未來成長和教師教育的發展將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通過結合教育經驗,可以發現當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知識的連接度不高,很多教師照本宣科似的授課方式,學生無法全面理解。學生對自己掌握的不同數學知識進行重新組合的意識并不強烈,無法達到高質量的學習效果。更無法和現實生活相結合,把學到的知識用于生活,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尤其是高中數學更需要遷移思維,部分學校還以學生的學習成績評好壞,只關注學生升學率,對學生所學知識的應用漠不關心。這就導致了學生死讀書現象的發生。只有加強學生的遷移思維培養,把所學知識與生活相融合,做到學以致用,才是教育發展的根本目的。
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新知識也都是從舊的知識中延伸出來的,在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要對新知識有個全面的理解,首先要先觀察,再綜合比較、具體化,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不斷回憶舊的知識,在新舊知識中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并加以歸納,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比如在學習高中數學函數時,學生可以從初中變量間的關系到數集間的對應關系理解學習。由于兩種類似的學習內容容易產生影響,所以學生對新舊知識進行綜合比較,找出共同點,那么就能實現學習之間的遷移。
數學的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很多數學理論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用處,如果我們教師發現并運用這點,把遷移理論引導到生活中去,讓遷移理論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捷的服務。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學生學習的知識也更加全面。
比如學生在學習高中數學集合論時,教師首先講解集合論的特點,例如我們班每個人都是確定的,所以對每個人都是兩個結果,是我們班的和不是我們班的,這就是集合論的互異性。然而我們班的座位都不是固定的,但這些同學都是我們班的。這就是集合中的無序性。以我們自身為例更好地遷移到所學的知識當中。
在教師的授課中不僅要關注授課的內容,同時還要改進授課的環境,把學生的學習環境改變為更加適合遷移思維的環境。要讓學生明白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的重要性。
比如高中學生在學習等比數列時,把生活中的貸款買房遷移到數學中來。例如小王想買房但必須貸款二十萬,銀行的利息按照0.5%的復利計算,要求十年還清,那每月小王需要還多少錢?這個例題就用到了數學中的等比數列的知識。學生按照舊的知識和問題需要的知識找到共同點,融會貫通,以達到高中數學和生活的學習遷移的目的。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在遷移理論的研究背景下教學研究對于教師來說是個新的挑戰,但同時也是個自我提升和學習的重要過程。我們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要時刻提醒自己,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生為本,不要讓教學方式背離了為遷移而教的思想,不但自己要切實做到為遷移而教,同時還要盡量使學生做到為遷移而學,讓課堂少一些無意義的機械學習。既要注重課本上理論問題的訓練,更要注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讓學生通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在不斷完善遷移理論教學策略研究中將會產生更多的優秀教師,并為學生帶來更為優質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