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新沂市棋盤鎮中心小學 胡愛武
每一個小學生都是在特定的條件下,獨自地實現和完成自己生長和發育的。因此,每個學生身體與心理的發展情況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發展的規律性。這種規律性就是我們教育、教學的根據和出發點。平時講體育教學要有“的”放“矢”,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就是“的”,教師對學生進行恰當的體育訓練,這就是“矢”。把握了“的”和“矢”,這是體育教學取得成功的基礎。誰藐視了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誰就失去了針對性,因此也不可能取得較好的體育教學和體育鍛煉的效果,也完不成培養新時代祖國建設者的責任。
小學生年齡一般在6~12歲。這一階段是兒童的轉折期,入學以前的兒童接受幼兒教育,他們的主導活動是游戲,通過游戲來認識環境,通過游戲來獲取經驗與知識,一切活動是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下開展的。進入小學以后,小學生要以系統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主,這對學齡初期兒童身心發展將起著重大影響。因此,小學體育教學要與時俱進,教學內容和方式要與幼兒園時期的孩子有所不同,要適應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
兒童發育具有不均衡性。新生兒頭部占身高的1/4,六歲時占1/6,十二歲時占1/7,成人占1/8。特別應提到的是胎兒具有一個特別大的頭顱 (占全身的二分之一),具有較長的軀干和短小的肢體。出生后才逐漸發育,慢慢地才會長得勻稱。
兒童從9歲開始,將進入人生發育的第二高峰,發育速度極快。小學生的發育順序,頭部發育最早,先上肢,后下肢,然后從中軸再向周圍發展。骨骼的成份逐漸發生變化,石灰質成份逐漸增加,膠質逐漸減少,到了13、14歲時骨骼成份接近成人,完成骨化過程大約要到20歲左右。小學生骨質不夠堅硬,因此,老師要注意學生坐、立、走、跑的姿勢,防止脊拽和胸廓變形。學校的課桌要隨學生身高的增長而變化,小學生的勞動和體育鍛煉要適度,不要過于疲勞。體育教學形式仍要以游戲為主,如跳繩、踢毽子等是小學生喜歡的活動,跑步可以適當展開,但強度不能太大。在整個小學階段,學生的骨骼發育都不是很“硬朗”。所以,小學體育活動項目不宜劇烈,防止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骨折或骨裂。
小學生的肌肉發展還不夠完善,因此抄寫動作要差些,時間也不要過長。目前,在有的小學,借口加強基礎練習,“精講多練”,老師讓學生抄寫生字二十遍、三十遍,同一類型的算術題也要做多少遍,其實是沒有必要的。簡單刺激不一定能提高學生心理書寫效果,相反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造成情緒厭煩、疲沓。根據一些有經驗的教師反映,一個生字抄五遍就可以達到預期的記憶效果。到12歲時,小學生大腦神經細胞的分化已基本完成,大腦的功能也有提高。因此,小學生活潑好動,老師和家長要考慮這個特點。目前在一些小學,錯誤地把一些活潑好動的學生列入“多動癥”,這是不對的。如果在這個時期的孩子不愛動,反而是不正常的。因此,體育教學的內容可以根據學生“好動”的特點來開展。
老師要根據低、中、高三個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作出適當的體育教學安排。過于興奮會使他們疲勞,過于抑制會使他們無法忍受,體育教學要符合他們的興趣特點,要活潑而多樣化。
小學生的睡眠時間要保證在9~10小時左右,家庭作業時同不要超過半小時,到高年級可以適當增加一些,但一定不能影響休息和活動。低、中、高三個學段,學生的鍛煉時間應該有所不同,到了高學段,每天鍛煉時間可適當增加,正常情況下,每天鍛煉時間不應少于1小時。小學生活動量較大,新陳代謝旺盛,所以供血量較大,每人脈搏每分鐘72次,以學生隨著年齡的變化將由每分鐘90次降到每分鐘75次。由于小學生的心跳較快,勞動及體育活動量要控制,否則將影響心臟機能的發育,甚至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
小學生正常呼吸頻率為每分鐘24次至每分鐘19次,教室因人數較多,在課間一定要打開窗戶,特別是冬天,以便調節室內空氣并盡量動員學生去教室外活動一下,以保持清醒的頭腦,迎接下一節課的學習。
為了保證學生身體發育的需要,我們要考慮學生的能量代謝情況,要求學生早餐要吃飽,并讓家長多為孩子準備一些含蛋白質的食物和蔬菜,告訴孩子挑食是一個不好的飲食習慣,營養不全面將影響身體發育。有條件的小學,可以增加課間餐。營養跟得上,體育鍛煉適宜,才能促進學生其他各方面的發展。
體育教師不僅要掌握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還要讓家長注意自己孩子的發展情況和規律,以便學校和家庭采取共同的有效措施,保證他們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