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蘭
(廣東省興寧市水口中學)
目前,初中生學習美術課程的興趣低迷,根源主要在于教師過于看重教材安排,沒有發揮初中生的自主創造力。素質教育看重的是“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美術作為培養初中生審美能力的基本學科,也應擔負起素質教育的重任,以豐富、多樣、有趣的美術課程資源為初中生創造一個優良的學習環境,喚起初中生對美術課程的學習興趣,激發初中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使其接受良好的藝術熏陶。下面,筆者將從重視美術教材的基礎地位、開發本地鄉土資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三個層面,討論初中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策略。
教材是美術課程的基本載體,新課改所倡導的“豐富課程資源”并不是要否定美術教材的教學地位,而是要求教師以教材為中心,向四周輻射開發。雖然初中美術教材的更新不夠及時,也無法充分考慮地域、學校、學生等教學差異,但是被收錄到美術教材中的內容都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內容,因此,重視教材的基礎教學地位,是開發與利用美術課程資源的首要條件。
除了要培養初中生的審美素養之外,還應讓初中生達到應試要求,使其掌握相應的美術知識與技能。可以說,初中生所掌握的美術知識與技能是他們在美術創作領域中獲得進步與發展的基石。因此,在美術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筆者都是以教材為基礎的。就如在“鳥語花香”一課中,筆者便遵循美術教材的設計,向初中生講述了中國畫的筆墨表現方法、構圖方法,為其講述并演示了利用墨色變化與線條來完成畫畫創作的技巧,要求初中生在美術課堂上練習中國畫中水、色的運用。在美術學習中,初中生出現了許多問題,比如有的學生雖然能夠掌握水、色變化規律,但是在構圖時卻出現了一些問題;而有的學生在基本的墨色變化中便出現了一些問題;還有的學生雖然能夠靈活應用構圖、墨色應用等技巧,但是只能夠進行簡單模仿,無法自行解讀中國畫作品,等等。對此,筆者會根據學生所表現出的墨色與構圖來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允許初中生實現差異性發展,而非完全按照教參要求進行。
本地鄉土資源是指教師應充分考慮地域特色與學生的審美特點,充分開發本校、社會、社區、自然等特色鄉土資源,使不同的初中生獲得不同的美術發展,進而豐富學生的審美認識。在開發本地鄉土資源的過程中,教師應突破教材、教室的限制,鼓勵初中生走到社會、生活之中,使其在觀察、發現中發現生活之美,懂得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為初中生創造出具有生命力的美術作品做好準備。
由于初中生親訪博物館、美術館的經歷很少,甚至有一些學生根本就沒有參觀過博物館、美術館。因此,在“走進藝術博物館”一課教學中,筆者便將本課教學地點設置在本地的美術館中。但是,在實踐活動開始之前,筆者要求初中生就博物館、美術館各自的功能、特點以及如何使用進行資料調查,以便為實踐活動提供充足的信息,避免初中生“一頭霧水”地參觀博物館、美術館。待資料搜集、分析等處理信息活動結束之后,學生便要進行信息分享,然后親自到本地博物館、美術館進行參觀瀏覽,以自己的親身經驗來解讀美術館的功能與使用方法,進而了解美術館的社會、藝術、人文價值等。在實踐中,初中生還可向美術館工作人員詢問各個美術作品的創作價值,不斷豐富自身的藝術素養。
網絡資源是數字化時代給初中美術教學帶來的新的契機與挑戰。現代社會可謂是一個網絡社會,人們獲取的大多數信息都是通過互聯網與智能終端得到的,美術課程作為一門培養與完善人的素質的重要課程,應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將網絡資源合理引入美術教學之中,以網絡資源來更新與豐富美術課程資源。
在“傳統紋飾·民族風格”一課中,筆者以“網絡調查實踐”活動來組織初中生進行本課學習。初中生需以4人為一組,就我國少數民族代表性紋飾展開網絡調查,收集具有研究價值的圖畫、文字資料。每個小組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四個少數民族,在組內每人分別負責一個民族的傳統紋飾資料收集任務,然后將其整合、匯總,整合為小組學習結論。在美術課堂上,筆者會為每一個小組留出足夠的展示時間,讓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在實踐任務的引導與驅動下,有的小組自行設計了“民族紋飾特色”課件,有的小組則將自己在網絡調查中收集到的資料打印出來,以便在小組展示環節中進行分享交流。在此活動中,初中生不僅對我國各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有了充分的了解,還大大提升了自身的信息處理能力與交流能力。
總而言之,初中美術教師應以開放性、發展性的眼光來開發課程資源,充分考慮美術學科、初中生認知特點等,不斷創新美術教學形式,使初中生的藝術素養與人文素養得到有效的提升。
[1]楊青.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時代教育,2016(16):197.
[2]黃艷錦.廣西特色鄉土文化資源在農村初中美術教育中的開發與利用:以廣西賓陽縣為例[J].新課程(中學),2013(2):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