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蕾
(常州外國語學校)
“源遠流長的發酵技術”是蘇教版生物教材八下第九單元第二十三章“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術”的第一節,屬于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課程內容一級主題“生物技術”。2011年版生物學課程標準中對這一節的活動建議是:練習制作面醬或酸奶等發酵食品。一方面,教材中指導進行了“釀制酒釀”的實驗;另一方面,八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具備了一定的設計探究實驗的能力。因此,本節的設計將實驗改為嘗試制作饅頭,期望通過學生親身實驗,理解和應用發酵技術,進一步感受到生物發酵技術的魅力;同時發展學生的生物學科關鍵能力即實驗探究能力。
通過探究實驗說出發酵現象產生的原因;舉例說出發酵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提高實驗探究能力;提高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合作學習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
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互助合作的精神;體會到生物發酵技術的價值。
教師提問:“大家都吃過香噴噴的饅頭,非常的蓬松酥軟,大家知道饅頭是怎么來的嗎?”PPT展示饅頭制作的一般步驟(結合圖片):“(1)稱取小麥面粉500克,酵母粉(酵母菌)3克左右,水250克;(2)將酵母粉放入少許溫水中溶解成溶液后倒入面粉中,再加入適量的溫水,將其充分地與面粉揉成光滑的面團;(3)將和好的面團用保鮮膜覆蓋起來放置于30℃左右的溫度處發酵2小時左右。”教師提示:“在饅頭的制作過程中,需要利用酵母菌的發酵,使面團變得松軟。”并設問:“你覺得在這個過程中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酵母菌的發酵?”學生思考后主要有以下答案:酵母菌的多少,溫度的高低,是否用保鮮膜覆蓋等。學生依據自己的答案,提出探究的主題:探究______對酵母菌發酵的影響。
設計意圖:探究主題來源于生活中的饅頭,培養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問題的能力。對于八年級的學生而言,已經掌握這種發現問題的能力。而學生提出的酵母菌的多少、溫度的高低、是否用保鮮膜覆蓋等問題,其實就是發酵的概念組成,為學生建構發酵的概念夯實基礎。
學生4人一組,在實驗設計單上完成提出問題和做出假設,并在全班表達交流。教師在此基礎上提問:“同學們覺得可以通過哪些實驗現象來驗證你們的實驗假設?”很多同學都會想到這些現象:摸上去更軟了,看上去體積更大了。教師提醒:“能否將這些實驗現象量化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會提出用尺子量發酵前后面團的尺寸。提示完成后,學生分組設計實驗過程,并在全班表達交流,其他小組的同學進行點評,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再次修改實驗設計方案。
設計意圖:在整個探究實驗設計的過程中,關注學生設計對照實驗中是否對唯一變量考慮全面。通過學生小組合作設計,全班分享,小組互評,教師適時點評,小組再次修改完善方案的方式,充分培養學生設計探究實驗的能力。通過引導讓學生明白,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可以有“更軟”“更大”這些主要憑借分析者的直覺和經驗的定性分析,也有通過尺子測量尺寸,量化到數據進行比較的定量分析。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修改后的實驗設計方案進行實驗操作:稱取面粉、水和酵母,和面,覆蓋保鮮膜,設置對照,記錄實驗數據等。教師注意個別指導。
設計意圖:在課堂教學中,由于時間、器材、場地等的限制,會舍棄一些學生親自動手實驗的機會。而為了能實現教學目標,又會通過筆紙設計實驗提高學生的實驗理論能力,然后用視頻、圖片、實物等預實驗,給予學生實驗過程與實驗結果的展示。長時間地采用這種教學模式,會讓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增強了他們的學習動機。
各小組對本小組的實現現象進行記錄與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總結實驗得失,并在全班表達交流。教師組織學生將發酵好的面團做成各種形狀的饅頭,并放在電飯鍋上蒸熟后品嘗。在蒸饅頭的過程中,教師PPT圖片展示從古至今人們在食品生產上運用到的微生物發酵技術,以及現代發酵技術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實驗結論的總結與交流,培養學生透過現象找出事物本質特性和規律的能力。學生在自己做饅頭的過程中,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做出各種形態、充滿創意的饅頭。通過品嘗自己親手做出來的饅頭,讓學生充分感受和體驗收獲勞動成果的喜悅。
通過改變簡單的講授式教學方法,拓展了“探究影響酵母菌發酵的因素”的實驗,幫助學生建構起生物發酵的概念,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理性思維等生物學科能力。
通過將1課時調整為2課時,學生完整地進行了科學探究的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實施實驗、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六個環節。尤其在實施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富有創意地制作饅頭,是一種創新意識的培養,增強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通過品嘗自己利用生物發酵技術所制作的饅頭,既可以根據饅頭的口感驗證實驗的假設,又切身體會到生物發酵技術的價值,從而體會到生物的學科魅力。
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