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和
(四川省攀枝花市七中教育集團)
初中歷史教師在原有教學基礎上越發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但是由于應試教育機制的影響,初中教師仍舊以應試為前提開展探究能力培養,也就是說,初中歷史教師希望學生的分析能力能夠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得到有效提高,從而能夠使學生將題目中有利于自身解題的關鍵信息拆分出來,從而促使自身應試成績的提高。這種教學方案具有一定的功利化,并且會在一定程度上局限教學活動的開展,既不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又不能夠真正實現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只是能夠促進學生應試能力技巧的提高。因此,初中歷史老師需要以實際為基礎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高。
歷史是鮮活存在的,它具有一定的生動性,所以,初中歷史教師需要在學生面前展現出生動、鮮活的歷史知識。課堂導入環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因此,初中歷史教師需要在開展新課教學時,對新舊知識的聯系點進行準確把握,由此根據學生的學習發展需求對其教材知識點進行設計,從而實現對學生探究欲望的激發。比如,在講解《青銅器與甲骨文》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對青銅器相關教學內容進行搜集,學生在搜集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對青銅器有所了解,還能夠在分類、分析中自主得出相應的結論:青銅器在夏商西周時期是各行各業所廣泛運用的主要物品,并且相對而言,其工藝水平較高。教師可以將新課在學生興趣盎然的時候進行導入,引導學生學習正文,并且設計一些符合教學目標的引導性問題,組織學生針對該教學問題進行討論,由此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通過這樣的教學形式,既能夠使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得到有效調動,又能夠使學生在分組探究中鍛煉自身的思維能力,課堂教學氛圍也能夠在這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得以有效活躍,促進學生探究歷史興趣的提高,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培養。
歷史教學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集合了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產物的綜合體,初中歷史作為歷史學科的基礎階段,教師需要注重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激發,根據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點對其歷史教學活動進行設計,構建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更加真切體會到“歷史”的存在。由于現代社會與歷史時期存在較大的差異,加之大部分初中歷史教學的內容主要是教材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學生對歷史的全面了解,因此,初中歷史教學可以對這一點進行利用,引導確立學生的探究思維。比如,在開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將相關影像資料在課堂教學中播放,使學生對當時的歷史發展背景以及所形成的發展趨勢有所了解,進而以此為前提與清帝國的建立進行對照教學,相較于英國資產革命發生的1640年,1636年就已經確立了清帝國,而很多學生的思維意識里往往認為這兩件事的時間差距至少有一個世紀,這種錯誤的意識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教師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探索學習歷史的興趣得到極大調動,學生也能夠在這種參照式的教學模式下不斷實現自身歷史認知體系的完善,由此促進學生歷史探究欲望的提高,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初中歷史教學質量能夠在學生情感體驗的獲取下得到有效提高。比如,在開展與“抗日戰爭”有關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其課后作業提前布置給學生,安排學生對課余時間進行充分利用,將有關抗日戰爭的資料和圖片進行充分收集整理。接著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在課堂教學中交流這些歷史資料,使學生對抗日戰爭的歷史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由此促進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增強。除此之外,學生的探究深度也能夠在這種學習方式下得以加深,學生會主動探究抗日戰爭的爆發原因,深入挖掘其對社會和經濟方面所造成的影響,由此對歷史真相進行揭示,實現對學生多元化思維模式的培養。
為了能夠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更好地實施開展探究型教學策略,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對其探究型教學策略進行適當調整,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有效調動,讓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歷史學習當中,讓學生能夠進一步探究學習歷史的內在邏輯,鼓勵學生對其歷史知識進行主動探究,這不僅能夠使學生的知識獲取能力得到有效培養,還能夠使學生在交流探討中提升自己的問題解決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1]李玲玲.探討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策略探討[J].新課程導學,2017(30).
[2]石烈山.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課程(中),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