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華
(浙江省諸暨市私立諸暨高級中學)
高中物理知識和通用技術學科相整合,改變了以往物理學科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此學科有了真正的了解,因此本文主要對高中物理與通用技術學科教學相整合進行探索分析。
首先,新課程標準當中已經明確物理和通用技術學科之間有諸多的共同點,這些共同點讓高中物理課程學習從知識傳輸向著技能掌握方面轉換,了解物理學科與現代科學技術、文化、經濟以及社會發展之間的密切聯系,最后為科學世界觀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通用技術和物理學科都能顯示出人類的智慧,在這一點上也是人類智慧的集結,可以說兩者都是思維勞動的結果,也是思維勞動的過程,其中主要有邏輯思維、形象思維還有靈感思維等。教師在物理知識教學時,通過借助通用技術來將物理知識想要表達的內容以通用技術特有的方式表達出來,這種表達遵循了通用技術通俗、易懂的特點,將繁瑣的物理知識概念和物理現象變得簡單化,這能夠為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效果帶來幫助。
再次,通用技術作為具有廣泛性特征的技術內容,將其應用于高中物理教學中,能夠更好地將物理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從而更好地展現出物理知識魅力,帶給學生更為直觀、具象的物理學習體驗,幫助學生提高物理知識的學習效果和應用能力,為學生物理知識體系的構建打下良好的基礎。
物理和通用技術是一門相類似的學科,在整合過程中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有相類似之處。這也是現代化教學過程中一門創新性的話題,因此將兩者結合在一起進行學科探索有著現代化教學意義。
通用技術課堂當中有很多內容,這些內容和物理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尤其是很多有代表性的實驗操作,實驗可以將學生對知識的抽象理解變成直觀感受,對內化物理知識有著非常大的促進性作用。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意識到給學生建立起物理學科和通用技術之間的橋梁,設計多方面的教學整合活動,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學習物理的趣味性得到全面提升,還能夠讓學生掌握不同的知識,實現教學內容的整合。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不僅僅可以提升學習效果,而且還能夠明確物理知識的應用,找出兩個學科的多方面關聯性[1]。
教師在講述理論知識內容時,如果了解這些只是在通用技術學科中有些關聯,可以合理地設計教學整合活動過程,通用技術學科相對來講具有開放性較強的特點,有效地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自主探究及獨立實驗的平臺,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特別是涉及物理知識的內容。在講授相關知識時可以將這兩部分進行整合,通過趣味性的活動,來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學生的動手操作及學習物理知識的能力,這在教學中是一種突破。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要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對于具體的環節要進行合理的設計,并通過事前的教學課堂模擬,來找出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提前做好處理辦法預案,這樣才可以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
首先,在學習物理學科壓強還有大氣壓強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對相關的壓強概念和公式進行把握,然后通過通用技術小實驗的方式讓知識體現得更加直觀和鮮明。在通用技術學科當中有一種殼體結構受力的實驗,這個實驗和壓強、大氣壓強的學習結合在一起,將會成為最為鮮明的案例。教師在物理課堂上將此實驗展現給學生,學生也可以自己動手將通用技術實驗的器材用在物理實驗上,不僅完成了通用技術學科的學習,同時也對物理壓強和大氣壓強的實驗有了自己的了解。
其次,在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過程中,涉及線速度和角速度以及轉動等概念,這幾者相互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因此教師可以將物理學科與通用技術學科進行多方面的整合,在通用技術課堂上,使用案例分析方式加小實驗的方式創建教學活動,尤其是小實驗過程中教師和通用技術教師之間進行不同的分工和合作,實踐教師教會學生物理理論然后做實驗總結,通用技術教師負責指導學生的安全操作以及技術使用。在此種情況下學生的知識能力目標、過程方法目標都能夠得到實現。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物理和通用技術兩個學科整合在一起,能夠實現資源學科知識互補的目標,在整合的過程中,教師也能夠了解自己在單學科教學上存在哪些不足,進而可以從知識或者實驗上進行彌補,此種做法極大地解決了兩種學科之間教學空缺現象。物理和通用技術整合之后,還需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找到物理和通用技術之間的契合點,自主動手實驗會發現很多實驗都需要使用物理學科知識,因此學習渴望增加。教師通過這樣的整合,能夠更好的掌握課程改革的基本方向,還能夠從深層次方向上去整合學科知識,讓各個學科的知識特點展現出來,構建出新型的教學模式[2]。
綜上所述,本文對高中物理與通用技術學科教學整合進行了分析和探索。物理考驗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將兩者結合還需要考慮知識點的聯系以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展現。
[1]焦曉璇,景博,黃以鋒,等.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的無人機地面目標跟蹤系統[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14,22(11).
[2]溫嬋娟,歐嘉蔚,賈金原,等.GPU通用計算平臺上的SPH流體模擬[J].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2013,22(3):406-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