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邢邢
(山東省寧陽第二十五中學,山東 泰安)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網絡中的大量信息均會通過各種網絡傳播渠道進入初中學生的視野,一些不良信息、思想不利于初中學生的健康發展。目前,個別初中思想政治教師未能充分認識到“互聯網+”對學生的影響,其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仍以“說教”形式的教學模式為主,在無法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同時,也無法真正幫助初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1]。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不斷進行教學模式的優化與創新尤顯重要。
初中階段是學生健康思想形成、鑄造靈魂的重要階段,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立足于課堂教學,堅守思想政治教育主陣營。教師在思想政治教學實踐之中,創新構建一個以學校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為主、以傳統優秀道德倫理觀念為輔;堅持德育為前導、以德育滲透輔助的思想政治教學體系。同時,在思想政治教學實踐中,堅持教材與學生的思想動態反饋相結合的個性化、差異化教學,并尊重學生的興趣、學習特點、個性發展,在思想政治教學上采用“授之以漁”的教學原則,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將更多的傳統道德理論滲透于教學之中,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不學禮,無以立”的真正意義。同時,還應側重對學生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培養,使之能夠具備健康的身心,優秀的品格,并不斷鼓勵、引導將良好的品德與行為在生活、學習中付之以實踐,真正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2]。
新課改的主旨就是突出學生學習主體性;而初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中也進一步明確:“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此,初中思想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凸顯出學生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并結合“互聯網+”不斷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以滿足當前初中學生的個性學習與發展需求,為其創設一個高效的生本課堂、生本思想政治教學體系,以此來提高思想政治教學的有效性。如教師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結合當前初中學生“微信”交流的契機,組建了“師生交流群”,并在微信群中與學生進行學習交流、思想溝通,并在交流、溝通之余,還會有機地進行各種與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相關的滲透,還會在群中發布一些能夠激發、影響學生理想信念、社會公德、健康人格、健康心理的小文章、警示短文,將課堂中的思想政治教學內容潛移默化地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之中。初中學生也容易接受教師這種“平民化”“生活化”的“潛教育”模式,并在積極與教師進行思想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中實現拓展教學、個性化教學的目的。另外,思想政治教師也應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在進行互聯網信息的使用過程中,不斷強化自身對各類信息的甄別意識與能力,吸取與自己息息相關的學習知識信息,摒棄不良信息,進而也避免出現課堂“學”、課余“棄”的問題,最終達到提升思想政治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自主內化的目的。
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理念認為:“現實生活可以讓學生在生活、學習中不斷汲取更多的養料,使其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并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初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充分發揮學校、課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作用,積極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將更多的思想政治內容、品德行為結合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之中,使學生能夠真正地走出課堂,走入生活,在自己的生活、學習中去完成思想政治學習內容的實踐,并在實踐中去發現、感受自身優秀品格對自己及周圍親人、同學、朋友的影響,使之能夠從更深層面去理解、感悟思想政治內容,進而在“學習”與“實踐”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從內心深處不斷提升自身知識素養、品德素養、政治素養;并在現實生活的實踐之中,不斷進行自我反思與自我糾正,這對全面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自身品格的提升與內化均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初中思想政治教師也要積極為學生開辟思想政治教學的第二課堂,如在微信的“師生交流群”基礎上,還可以開發一個“思想交流群”等,通過與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思想政治內容學習等,及時發現學生在現實生活、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并可結合各種反饋信息指導學生去應對各種問題,幫助學生認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
綜上所述,“互聯網+”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師應不斷進行思想政治教學創新,既要幫助學生自主甄選各種網絡信息,還要利用生活化、個性化、網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幫助學生走出思想、行為的“困境”,最終實現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學有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