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瑩
(濰坊〈上海〉新紀元學校)
在傳統教學模式當中,高中數學教學強調在教材基礎上的拔高訓練和提分訓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目標教學”。目標教學具有鮮明的目的性,以題海戰術較為常見,針對高考定制的各類難題屢見不鮮。而各級社會培訓機構,更是將這種目標教學進行了延伸,學生在課內課后都會遭到這些“題”的轟炸。這種教學模式將學生變成了解題的“機器”。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得不思考的是,教育畢竟是一項全面塑造學生的工作,不能單純考量分數,還要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要讓學生懂得數學不僅是數字的邏輯演化過程,“目標教學”要在深度上拓展,還要在內涵上進行提升,要高效利用課堂,幫助學生打造較為成型的數學思維,讓他們真正成為一個“懂數學”的人。
新課改條件下,高中數學教材基礎知識的比例大大增加,目的是提高學生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對基礎知識的傳授主要在課堂中進行,教師要利用課堂時間有序、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避免在后續拔高練習中因基礎不扎實造成的困難和瓶頸,同時也避免了反復溫習基礎知識造成的教學進度延遲,影響整體的教學計劃施行。合理地安排教學計劃,基礎知識講授不應過快,要合理地進行分配,給學生留出充分的理解和消化時間。更新教學方法,增加課堂內涵的豐富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根據班級學生的能力水平,設置多層次、立體化的教學計劃,讓學生多提問題,自主解決問題,使得課堂變成人人都可展示頭腦和智慧的舞臺。這樣,才能讓看似枯燥的數字變成學生的興趣點,起到數學教學的目的。
提出問題,是思考的過程,更是智慧火花迸發的過程。教師主動營造氣氛,鼓勵學生勇敢提出問題,讓課堂成為“問題課堂”,是最為有效的課堂教學實踐。由于高中數學學科知識的特殊性,公式、定理和圖形較為抽象,這會讓學生感覺枯燥,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直接的反應就是課堂反應遲緩,甚至排斥課堂,出現注意力分散甚至不聽課的情況。這時,教師就要通過提出問題,首先集中學生注意力。例如,在學習等比數列函數中通項公式時,教師如果單純地為學生講解:數列{an},如果任意相鄰兩項之商為一個常數,那么該數列為等比數列,且稱這一定值商為公比q;從第一項a1到第n項an的總和,記為Tn,通項公式為an=a1qn-1。理解能力不好的學生,就很難識記并掌握。授課教師引入問題:“大家不妨思考下,如果把一張厚度1厘米的紙對折32次,你就能順著它爬上月球嗎?”學生聽到問題,立刻就會引起注意:“這么遠的距離,靠折紙就能實現,簡直是天方夜譚!”學生產生興趣后,教師安排學生進行動手操作,雖然未必真的能折疊32次,但學生從中真切體會到了數列的神奇魅力。這時,教師再進行講解,就不顯得枯燥了。假設紙張厚度為 1(a0=1),那么對折后為 2(a1=2),再對折為 4,第三次對折為8,第四次對折為16,以此類推。從中我們能夠發現,公比值q=2,對折32次,即得出公式a32=2×232,即我們所知的地球到月亮的距離。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豐富了思維能力,在日后學習中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課堂教學要體現出層次性和科學性。首先,高中數學新教材內容面向全體高中生,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進行層次上的科學劃分。授課時,在要適當地進行內容和結構上的調整,構建從基礎知識講解到拔高題再到壓軸大題的組合課堂,各個板塊可以隨機拆分,隨機組合。通過這種組合,在課堂中,幾種教學方式靈活組合,讓普通生通過與優等生、尖子生一起學習,開闊視野,拓展思路;讓尖子生與優等生、普通生一起參與學習,更好更全面地夯實基礎,發現細微問題,同時也起到榜樣和示范作用,促進班級數學成績的全面提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養成給學生出題的好習慣,題型要豐富多樣,在立足教材的同時又高于教材,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習慣和敢于挑戰難題的勇氣,在課堂中組織學生參與特色題型的設計和討論,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成為出題者,建立自信心的同時提升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主動思辨,將科學的教學方法轉化為實際的教學行動,培養學生靈活的數學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主動設定問題,進行層遞式的優化,將課堂變成數學學習的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