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江蘇省淮安中學,江蘇 淮安)
生物與大自然和人類的發展息息相關,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知識體系,不僅是人類認識自然、探索自然發展規律的一門課程,更是研究生命活動的自然科學[1]。高中階段的生物教學展現了生物學的基本知識,是學生認知生命、探索自然的重要時期,對學生以后更好地接觸生物有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教授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學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掌握生物學探究問題的過程和解決問題的思路,讓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索,培養對生命和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發展學生的生物綜合素養。
生物核心素養是學生在認識自然和學習生物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質,包括所掌握的學科知識、技能和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物學科的科學認知、思維能力和情感認知等方面。通過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學生從微觀到宏觀認識生命的發展進程和規律,形成珍愛生命,尊重生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的生命觀,同時在歸納總結、演繹推論中形成科學的思維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從而更好地回報社會,實現生物教學的最終目的。
在應試教育模式中,教師非常在乎學生的成績,所以比較注重生物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樣枯燥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失去對生物學習的興趣,教師累,學生煩,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新課改強調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從實際教學情況出發,將知識課堂向能力課堂慢慢轉化,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扭轉教與學的關系,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比如在學習“光合作用”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查閱植物是怎么進行光合作用的,總結遇到的問題,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分享學習心得,教師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還提高了生物課堂的教學質量。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增加和學生的良好互動,提高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生物。情境的創建模式多種多樣,比如問題情境,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重難點,讓學生在不斷地思考中,一步步滲透知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
生物也是跟生活密切聯系的學科,也可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比如在講解“基因的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時候,通過豌豆的圓粒和皺粒,白化病和侏儒癥等實例,雖然教材上沒有提到侏儒癥,但是生活中有很多“袖珍人”的存在,教師可以拓展教學,不拘泥于書本,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說明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這樣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增加了學生的理解,還能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運用,提高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
生物課程中也是有很多實驗的,但是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只是通過口述實驗過程,讓學生機械地記憶,這樣的方式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新時期,教師要注重生物教學實驗研究,理論結合實驗,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時在小組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比如,在學習“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實驗,四人為一個小組,教師先講解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然后讓小組合作進行實驗,讓學生真實地觀察到在一個周期內,細胞內各個時期染色體的變化情況,并進行清晰的實驗整理,讓學生明白細胞分裂的過程,便于學生記憶和掌握知識點。通過實驗學生可以感受生命的神奇,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生命觀,并且在小組合作中,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鍛煉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師的評價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自我認知,高中學生正處于自尊心敏感時期,傳統的評估方式教師只是以成績的高低來判斷學生的價值,在核心素養下,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多元化的評估方式來評價學生,不僅要看到學生的成績,還要看到學生的平時表現,學生努力付出了,不管有沒有進步都要表揚。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全方位地評價學生,多多激勵學生,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看到自身的價值所在,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當代學生發展必備的能力項,教師要緊跟時代潮流,把握新時期教學理念,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理論結合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