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輝
(湖南省地質中學,湖南 長沙)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的地位逐漸被人們所重視。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深入研究閱讀教學,優化閱讀教學奠定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幫助學生鍛煉思考能力,提升閱讀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走向全面發展的道路,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語文教學閱讀是高中生學習語文知識、提升文學素養、了解語文知識結構的關鍵性方法。教學過程中,由于高中生面臨著高考,所以學生容易盲目地進行閱讀訓練,抓不住特點的做題模式會導致學生產生消極情緒,逐漸失去自信心,進而對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降低,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擴展語文知識,而且在高考的戰場上也毫無優勢。如此看來,教師注重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已是當務之急,要以學生為本,從學生角度出發,明確閱讀教學的技巧,科學地教學才能幫助學生在高考中獲得優異的成績,才能在以后的學習路上打下堅實的基礎。
閱讀教學的優化可以在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時提升詞匯量,在積累一定詞匯量后學生的語感也就隨之提升。有些學生做閱讀題目的時候,對文章的整體結構并不清晰,對作者的思想情感沒有徹底理解,這樣進行答題就不夠準確,并不能將內心的思維模式轉化成正確答案。這時,教師就需要對學生產生的疑點和難點進行著重分析,要在教學過程中輔助學生學習,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另外,僅僅課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要從文學名著中啟發學生感受其中的意境美,在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中遨游,積累淵博的語文知識,促進知識結構的優化組合,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借助多媒體輔助工具,讓學生身臨其境,切身體會作者的真實情感,優化閱讀后學生會養成善于思考、善于分析作者情感的優良習慣。
對于高中生而言,僅在課堂上進行閱讀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優化語文閱讀教學還要在課堂之外進行鞏固訓練,教師應在課堂之外加入一些課外閱讀活動。例如,可以結合課本所學知識,把一些課本中所提到的作者及其所寫文章介紹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和寫作特點總結,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提高文學品味。另外,學生的閱讀水平是與“積累”和“整合”分不開的,要在授課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閱讀知識的梳理,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制訂不同的閱讀訓練計劃,在實踐中進行不斷完善,逐漸規范閱讀學習規律,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達到優化閱讀的教學計劃。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閱讀教學中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時候,切勿忽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容易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盲目地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了與學生的互動,對于文章的主旨內容、思維方式、作者的內心情感,教師大多數時間都是直接傳輸給學生,忘記了這是讓學生自我鍛煉的好契機,導致學生缺少自我分析題目的能力,導致學生們在做題過程中依然找不到得分技巧,難以在閱讀訓練中得以提升。
教師在指導學生踐行閱讀訓練時,要注意布置的題型不能過于單一,切勿忽視題型的寬度,如《拿來主義》的教學,不能只要求學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作者提出中心論點的方法、作者論證的方法、文章語言的特點等。并且基于這些知識合理地設置一些問題,也可以引到學習寫作駁論文的方法上,多角度優化閱讀學習。另外,我們要在不給學生過多作業負擔的情況下,介紹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好文章,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為學生創造一個博覽群書、思想自由馳騁的環境。豐富語文知識,增加學生的閱讀知識庫,鍛煉思維能力,誘發學生的悟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有一種利于發展的閱讀方式,從而達到優化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
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科學的閱讀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增強學生文學素養。對此,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實情以及教學策略,不斷優化教學模式,改變之前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漏洞,分析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提升自主閱讀能力,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徹底愛上文學,愛上閱讀,進而形成熱愛生活、善于感悟人生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