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方
(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城關初級中學)
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數學應當及時改變傳統“滿堂灌”“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突出學生的課堂學習主體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需要創新和完善教學對策,切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意識是實踐的理論前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需要讓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不僅僅是師生關系,也是一種朋友關系。教師需要有意識地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進一步了解學生,學會與學生做朋友,及時給予學生關懷、鼓勵和肯定。良好融洽的師生情感,學生必將會發自內心地喜歡學習數學,由此為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奠定基礎。除此之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方式,講解枯燥復雜的理論知識,以此使學生品味到數學學科的魅力。比如說,在講解勾股定理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創建有趣的教學情境,利用螞蟻上樹的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畫出螞蟻上樹的最短路徑,由此幫助學生對勾股定理有了深刻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數學與生活具有密切的關聯,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可以說數學即生活。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將數學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有效的整合,實施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常見的素材,創建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展開思考、合作和探究,最終使學生意識到數學和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同時促進學生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比如,在指導學生運用函數知識、相似三角形知識測量樹的高度時,教師可以創建如下問題情境:同學們,你們是否可以結合已經掌握的知識,設計出在不同時段一棵樹的高度的不同測量方法?此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激發出來,積極討論和探究測量樹的高度的方法。通過努力,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由此可見,此種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欲望,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發展。
課堂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交流過程。新課程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師應當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給予學生充足的自由學習、討論和思考時間,將課堂真正交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形成良好的多思勤學的習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能夠達到上述目標,一直對自己的教學模式予以創新和研究,終于得出小組合作互動學習模式,并將其應用于課堂教學,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能夠很好地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需求,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提供了保障。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教師需要將班級學生,根據學習情況合理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4~6名學生;然后設計學習任務,小組學生根據學習任務,明確分工,經過討論和探究,最終解決問題。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思維長時間保持活躍狀態。此種教學模式不僅保證了課堂教學質量,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形成自學、聽課、反思、鞏固的學習習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扮演好啟發者的角色,合理灌輸各種數學思想,如滲透化歸轉化、一般到特殊、數形結合等等。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深化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之后,能夠回味問題,反思問題;意識到解決問題并非最終目的,而是明確問題的本質以及數學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從而獲得更多的啟發。種種數學思想的領悟,對于學生數學的學習和探索具有深遠的影響。由此,學生在自我觀察、自我發現、自我分析、自我討論、自我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可以掌握更多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從而在逐漸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自學學習能力。并且,也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鍛煉了自身的創新思維和實踐操作能力,實現自身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施和深化,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越來越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學生逐漸擺脫對于教師的依賴性,得以積極主動地展開自學行為和實踐探究活動,從而加深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實現自身獨立思考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有效發展。
[1]路蓉.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J].考試周刊,2016(53):62.
[2]馮衛軍.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