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善莉
(湖北省武漢市光谷九峰中學)
童年時期的遭遇、印象、態度與成年后的心靈活動是相互關聯的,他們從意識到心靈不是各自獨立、自給自足的個體,而是彼此關聯,是完整的人格構成,個人童年時的隱藏目標與成年后的態度存在著繼承關系。而兒童時期的遭遇、印象、態度的形成與家庭教育有密切關系,尤其是父母,他們的思想意識、觀念、甚至性格直接傳承給了孩子,正如宋慶齡所說:“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孩子長大成人以后,社會成了鍛煉他們的環境。學校對年輕人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卻是家庭。”
可見,家庭是孩子的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思想、人格、人生觀的啟蒙者,他們的性格、三觀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并在孩子身上打下深深烙印,因此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奠基石,一旦奠基石傾斜了,孩子就會出現各種問題。他們的人生幸福就會大打折扣,許多案例證實了這一點。
王某,七年級男生,還是校學生會的成員。初看此生很精神,也很陽光,做事積極,學習成績不錯,綜合素質很好,你看不出他有什么問題,還以為他是一個幸福家庭的孩子,其實不然。
一次例會中,我們探討與父母的關系,他很反感,情緒激動,這是一個信號,說明他與父母之間肯定有故事,于是我們進行了一次訪談。
一問到他父母,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嚎啕大哭,足足有五分鐘,等他稍稍平靜下來,才知道實情。他讀小學時父母就離婚了,母親離家,父親重組家庭,他和姐姐跟隨奶奶生活,父親出生活費,父母從不與姐弟倆聯系,他們與70多歲的奶奶相依為命。在他初中時,父親不再給他們生活費,生活費用由姑姑承擔,從此,孩子與父母失去一切聯系,和奶奶相依為命,孤獨感、寂寞感更強。此生申訴道:在家里,他感到很壓抑,讓他透不過氣,感到特別的孤獨無助,很痛苦。
輔導中,覺察到孩子其實是個很懂事的孩子,他能理解父母離婚,只要他們還愛自己,關心自己就滿足了,可父母卻沒有做到。他哭訴道:“我的要求不高,只是希望他們有時間來看看他,陪陪他,打打電話也行!可他們這點都做不到,我也是他們的孩子,我想不通,當時為什么要生下我……”孩子的怨氣十足。
雖然我們對此生進行輔導,可效果不好,據班主任反映,此生開始不做作業了,成績急劇下降,情緒很是低落。從學生中調查,此生很是消極,覺得學習對他來說沒有意義,父母如果再不及時彌補,他自卑感更強,同時還會產生仇視心理、報復心理。
此案例充分說明一個事實:父母離異后,與孩子的關系嚴重疏離,可以說是隔斷。孩子雖然有人監護,可監護人沒有能力管教孩子(奶奶沒有文化,也沒有經濟來源,又年邁),姑姑心有余而力不足(她有自己的家庭,也無精力管教),即使學校的教育、關懷再怎么到位,輔導老師再怎么努力,也不能彌補家庭溫暖、父母關愛的缺失是對孩子心靈的嚴重傷害,這一傷害在孩子的心里必然形成陰影,甚至會埋藏在孩子的潛意識中,伴隨著孩子的成長過程,將會導致孩子人格不健全,人生觀、價值觀被顛覆,以后一旦遇到不順、挫折,這種陰影再次呈現,猶如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可見,家庭缺位、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孩子成長的硬傷,外界再努力也是很難達到深度修復。
還有一個案例:此生也是七年級學生,是心理委員記錄在案的。
據調查,此生在上課時睡覺,老師提醒他,他不但不聽,還頂撞老師。同學們反映,此生上課很是自由,想聽就聽,不想聽就睡覺,或者拿本書看看,還不允許人打攪,否則就發脾氣,脾氣很暴躁。據老師反映,此生對人不友好,也不喜歡與人交往,于是借助心理測試,對此生進行了一次訪談。
從訪談中獲知,此生小學時很聽話,學習也努力,只是學習成績不盡如人意。父母經常把他與別人的孩子相比,無視他的努力,經常批評他,從沒肯定過他,于是他憤怒了,放棄了學習,放棄了努力。此生還說,父母管教自己方式簡單粗暴,給他的都是負面情緒,父母又經常鬧矛盾,每次遭殃就是他,他感覺不到家庭的溫暖。他說他暴躁脾氣就是受他們的影響。進入初中后,他說自己還能控制自己,覺得好多了。輔導時,他能認識自己的問題,也想改變自己,并接受了老師的建議,但變化不大。經過第二次輔導,此生有了一定的改變,至少睡覺少了,脾氣也能控制住了,還能與同學交流,但不能堅持,反反復復,很是頭痛。
此案例說明完整家庭的孩子也存在問題。原因很簡單,父母沒有覺察孩子的眼睛,不理解孩子的心靈,他們忽略孩子的情緒與想法,他們看不到孩子的優點與長處,常常以自己的眼光想當然地評價孩子,一廂情愿對孩子進行表揚或者責怪。在家里,他們肆意發泄情緒,從不自律。孩子在他們的“摧殘”下失去了自我,逐漸失去自信,自卑更強,自知能力嚴重受損,家長們還渾然不知,還覺得是孩子自身的問題,從不反思自我言行。當親子矛盾不能調和時,又不負責任轉交給學校老師,自己置之不理。這樣的家庭教育有什么理性可言,更談不上科學性、智慧性,這是家庭教育另一類的缺失。這些案例不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根源在哪呢?
據調查,我校七年級學生的家長文化水平普遍極低,父母都是大專文化的只有1.5%,只有一方是大學文化水平的只有5%~5.4%,家庭中有高中文化只有15.5%,其他的都是初中文化水平、小學文化。文化層次普遍低的父母,很難沉下心來關注孩子,反思自己教育存在的問題。他們放任孩子,孩子讀不讀書、成不成人無關緊要,只要他們長大,前提是不做違法事,采取放縱方式。他們只管孩子的吃喝,不管其他。至于孩子的學習、心理需求不問不顧,順其自然發展。很多家長從不與孩子溝通,完全處于疏離狀態。孩子沿襲父母的生活習慣,自由散漫,自我約束能力極差,很難管教。
文化層次高點的家庭就圈養孩子,管教上事無巨細,很是嚴厲,期望值很高。可他們關心的中心是孩子的分數及學習成績。他們嚴格要求孩子按照他們的要求學習、生活,忽視乃至漠視孩子的想法與心理需求,甚至竭盡全力壓制,功利心很強。許多孩子因而失去學習及生活的熱情。他們興趣單調,甚至沒有任何興趣,也無情趣;知識面也狹窄,功利心極強。孩子們性格變得刻板,也很自私、冷漠,不能與人順暢交流,與人交往出現障礙;他們依賴性強,沒有自己的主見,沒有人生目標;對自我人生沒有規劃,走一步看一步;內心脆弱,禁不起各種挫折及打擊,承受能力極差,意志很容易消沉;許多孩子心胸狹窄、思維僵化、沒有創新,做任何事情只關心結果,不重過程,喜歡走捷徑,心理情緒極其浮躁。因而孩子的眼界不高,情商低等;他們往往只顧眼前利益、自己利益,沒有全局觀念,沒有團隊合作意識。未來的他們即使知識再豐富,他們的發展空間是有極大局限性的,很難走向成功,前程令人擔憂。
一個案例讓我們看到:孩子們已經走進死胡同里,情緒焦躁,不能自我調適,加上父母帶給他們的直接或隱性傷害,更是焦慮不安,父母從不反思自我存在的問題,還理直氣壯,為自己辯解,還不停地責怪孩子,甚至嚴厲懲罰。孩子們已經迷失了自我,感到壓抑,心理缺失安全感,內心承受著焦躁的煎熬,承受著恐怖情緒的籠罩,對外界有極強的抗拒,自我認知出現異常。這樣的心理狀態,孩子的學習熱情怎么會高漲!生活熱情怎么會激發!創新精神怎么產生!
可見,家庭教育嚴重缺失,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成了孩子成長的障礙、未來發展的一個瓶頸,再不沖破,孩子的人格完整的建立與發展、個人綜合素質的發展與提升都將成為空中樓閣。孩子們會繼續沿著父母的生活、人生的軌跡前行,傳承著父母的性格、思想理念、人生觀等,然后繼續影響著他們的下一代。
親愛的家長們一定要明白: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產品,他們是我們國家未來的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他們將創造歷史。他們又是未來的父親和母親,他們也將要成為自己孩子的教育者。由此,我們的孩子應當成長為優秀的公民,成長為賢良的父親和母親。孩子們又是我們晚年的希望。因此,正確的教育是我們幸福的晚年;不好的教育是我們將來的苦痛、辛酸。
家庭教育觀念的更新,家長們自身素質的提高,勢在必行!請父母們靜下心來,蹲下身子,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1]馬卡連柯.馬卡連柯全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2]阿德勒.洞察人性[M].上海三聯書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