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利斌
(廣西桂林市逸仙中學)
詞典中對“自尊”的注釋為“自己尊重自己的心理感”。從心理學的角度將自尊定義為一種情感體驗,即是指個人基于自我評價產生和形成的一種自主、自愛、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情感體驗,又稱為自尊心或自尊感。亞伯拉罕·馬斯洛——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將“尊重的需要”列入人的五種基本需要中,并將其分為來自自己的尊重和來自他人的尊重兩個方面。
在一項對孩子自尊的心理測試中,有兩種完全相反的自尊傾向,一種是自卑,即孩子自信心不足;一種是自滿,即孩子自信心過剩。這兩種傾向均屬于孩子對自我意識的偏頗。造成第一種傾向的原因是孩子對自己評價過低,不夠自信,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情感體驗活動,并會導致他在行為上的退縮;造成第二種傾向的原因是孩子對自我的評價過高,太自信,也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情感體驗活動,這種不切實際而產生的“超積極”活動將會導致他盲目激進。如果此時家長引導得當,維護好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能向健康的方向成長。否則就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阻礙了孩子的發展。有這樣一個案例:張同學和李同學都就讀于某初中,上了信息課后這兩人都認為自己有能力參加編程比賽,因此向家長提出想買一臺屬于自己的電腦的請求。張同學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太調皮了,在對孩子一通“批判”后否定了孩子的要求,也狠狠地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心。而李同學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太悶了,在對孩子一通“批判”后也否定了李同學的要求,同樣也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其實電腦不是問題,根本在于家長“因材施教”的正確引導。
通常來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這三種教育方式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接受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對人的一生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家庭環境包括軟環境、硬環境、內環境和外環境四個部分。家庭的心理道德環境構成軟環境,包含家庭結構和教養方式兩部分內容。家庭中可以用量化指標來評判和衡量的環境因素構成硬環境,包含家庭資源、父母文化水平和職業狀況兩部分內容。自己家里的人或事(不易被外人獲知)構成內環境,家庭的周圍環境、周圍人群情況,外部活動場所,外部人際關系等構成外環境。俗說話:“什么樣的家庭培養什么樣的孩子。”“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從人的成長早期階段上看,約有2/3的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并需要完全依賴于家庭成員,家庭環境的好、壞就像隱形的法律制約著孩子的成長,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重要性就更顯而易見了。
家長想幫助你的孩子們建立什么樣的自我形象?孩子的自尊高低取決于家長的自尊。一是家長要花點兒時間仔細地觀察孩子在家的情況。二是家長應主動與學校取得密切聯系,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及時了解學校對孩子的要求,與學校共同研究孩子的個性發展階段情況和適合教育孩子的方法。
良好家庭的氛圍潛移默化于日常生活中,家庭氛圍的創設是需要全體家庭成員共同參與的,并非只是父或母,并通過參與孩子他自己的日常“小世界”來做到這一點。
一是充分了解孩子的優點,并有選擇地強化孩子的優點。首先應堅持不懈地把孩子的優點記下來,再有目的地選擇一兩種(孩子自己期望形成的)優秀品質,給孩子指出這一兩種品質的優勢,同時,要用愉快的語調,多次表揚,加以引導。
二是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規范,明確指出好的、值得發揚的行為,明確指出壞的、必須馬上禁止的行為。尤其重要的,家長要督促孩子制訂好近期和遠期的目標,鼓勵、幫助孩子樹立起一切都有可能通過努力實現的態度,并要因勢利導去幫助孩子實現這些目標。同時,家長還要注意:遵守諾言;不要在人前議論孩子的缺點;不要在眾人面前去責罰孩子,保存他們羞惡之心;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必須尊重他們,取消嚴重的家長制作風。
三是給孩子表達個人見解的機會,給予孩子正確恰當的引導。平時,家長應多鼓勵孩子勇敢地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多創造孩子與家庭成員溝通的機會,使孩子能不斷地從家庭成員身上獲取、借鑒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是培養孩子面對挫折和失敗的勇氣。告訴孩子人生中的錯誤也是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面對挫折和困難,要學會打開困難局面的方法,樹立榜樣,教會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五是鼓勵孩子問問題,讓孩子教家長一些“新”事物。
六是注意孩子小的成績與小的成功,并把鼓勵的言詞集中于孩子所作努力的過程,而非單一的結果。
[1]李彩興.探析家庭教育對中小學生鍛煉行為習慣的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2017(4).
[2]韋曉,劉輝.以學習故事為切入點,提升家長的教育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