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雁夏
(溫州市第二外國語學校,浙江 溫州)
[背景]小秋是一名高一女生,外表乖巧可愛,是比較有想法的孩子。第一次咨詢,她說自己最近心慌得厲害,尤其是在晚自習的時候,感覺心臟“撲通撲通”一直跳,手不受控制地顫抖,無法投入學習……
第一次:“我待不下去了。”
晚咨詢值班時,接到高一某班主任的電話,說有個女生急著要找我咨詢。我問學生情況,他說該女生感到心慌手抖,根本學不進去,要馬上找我談談。
我立刻調出該女生MHT的結果報告,發現該女生存在明顯的學習焦慮。她的軀體化癥狀是不是焦慮情緒導致的呢?
15分鐘后,咨詢室來了一個瘦小的女生,神色沮喪,她就是小秋。沒聊幾句,她就失聲痛哭。
小秋(很激動):我不想呆在這兒。我想回家!我想回家!
我:你別急,有話慢慢說。能告訴老師,是什么原因嗎?
小秋:我在這里呆得很難受,感覺胸口很悶,都喘不過氣來。
我初步判斷小秋可能是一時未能適應高中緊張忙碌的學習,因為焦慮,所以出現了一系列軀體癥狀。
小秋表示晚自習癥狀特別嚴重,在引導下她說出原因。在晚自習第二節課時,她認為所有人都投入學習,只有她沒有狀態,這樣下去,她的成績肯定一落千丈。
小秋身上存在明顯的認知歪曲,比如,“全或無”的極端思維,“一定會……”的絕對化思維。要緩解其焦慮情緒,或許可以通過糾正她的認知偏差。
我給小秋布置兩項家庭小作業。(1)去找幾個同學問問,他們晚自習都做了些什么,了解一下他們的學習效率。(2)晚自習時安靜地坐著涂鴉或看閑書一節課。課后,請周邊的同學對她的學習狀態做個評價。
運用認知行為療法中的行為檢驗技術和布置家庭作業技術,旨在通過來訪者的親身體驗,使其意識到自身思維的不合理之處。
除此之外,我指導他進行腹式呼吸法和肌肉放松法。對于焦慮的人,這兩種放松方法比較實用。
第二次:“他們都很淡定。”
第二次來訪時,小秋的情緒有所平穩,但還能看出明顯的緊張。
她說自己問過幾個同學,他們也經常會有無所適從的感覺,并沒有像她之前想象的高效。周三晚上,她一節課都在那畫漫畫,但是后邊的同學認為她非常認真。
我:嗯,完成了這個作業,你什么感覺?(協助小秋澄清自己的情緒)
小秋:沒那么緊張了,大家可能和我差不多。可是他們心態好,同樣是學習效率低,他們都很淡定,不像我這樣緊張。我晚自習還是很心慌。
在此后的交談中,小秋依然堅持焦慮情緒會嚴重影響她的學習效率。
小秋再次出現“主觀推測”的歪曲思維。認知療法的主要思路是改變歪曲認知,并由此帶來情緒和行為的改變。高中學生時間緊,而矯正不合理信念是個漫長的過程,或許,可轉變輔導思路,采用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
我:有沒有哪個晚自習,你感覺比較好一點點?(例外詢問)
小秋(沉吟許久):哦,前天晚上感覺不錯。
我:那個時候,你在做什么?(擴大、詳述例外)
小秋:那天作業多,我一整個晚自習都在趕作業,所以,什么都沒想。
我:當你專注做事的時候,你會感覺比較好一些,我的理解對嗎?
小秋:嗯,是這樣。
我:那你覺得接下來怎么做,可以讓自己感覺好一點?
小秋:讓自己忙起來,找點實在的事做。
我:你很有領悟力。(振奮性的鼓舞)你愿意開始做哪些事呢?(改變最先出現的跡象詢問)
小秋:我可以復習今天的功課,或者,預習明天的功課。
我:具體怎么做,會比較有可操作性呢?(具體化)
小秋:我可以事先做個計劃,規劃一下時間分配。
我:嗯,很棒的方法,切實可行。(振奮性的鼓舞)那今天晚上就試試。(家庭作業)
SFBC強調來訪者是他自己問題的專家,而咨詢師只是“引導”來訪者運用自己的能力及經驗去改變,而不是“制造”改變。
第三次:她不再心慌了。
第三次來到咨詢室,小秋的臉上開始有了笑容。
小秋:老師,我沒那么慌了。
我:那真的是個好消息,你是怎么做到的?
小秋:我每天晚自習前都列好計劃表,認真完成計劃內容。第一天完成的時候,我和同桌對比了一下,我發現效率比她高多了。第二天上課,老師一講我就懂,我更有信心了……(滾雪球效應,小改變帶動大改變)
我:很好,你會去觀察別人了。
小秋:謝謝你,老師。
小秋靦腆地笑了。我感覺很欣慰,至少,在高中適應的第一步,她成功邁出來了。
1.情緒宣泄對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將內心負性的情緒宣泄出來,清空情緒垃圾,才能獲得成長的動力。要求個案在理性面對問題之前,重點宣泄長期積壓的情緒,往往是改變的第一步。
2.不同療法可以相互融合。建立咨詢關系后,對于來訪者的認知偏差,我大膽采用認知行為療法的相關技術。后來,經過權衡,轉變思路,最終鎖定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由“例外”帶來問題解決,讓小改變帶動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