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伙連
(廣東省新興縣實驗中學,廣東 云浮)
中考復習是九年級學生迎接中考學習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歷史的中考復習內容多,范圍廣。為提高中考復習效率,筆者立足考綱,不斷摸索,總結出了一套高效復習方法,形成了歷史中考復習“五步曲”。
廣東省中考歷史學科的命題是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人教版七至九年級歷史教科書,和每年的考試大綱、考點命制的。在進行系統的中考復習之前,我們通常引導學生重點學習當年的考試大綱、考點,按考試大綱規定的考試形式、試卷結構、考查內容、試題難易度、考點的能級要求等落實復習目標。這樣便于學生對即將開始的中考復習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中考試卷命制難易度比值為7∶2∶1,這個比值充分體現了試卷考查的基礎性,因此在復習時,要加大對基礎知識鞏固的力度。縱覽廣東省近幾年中考試卷,不難發現試題體現的基礎性,注重對歷史知識核心內容的考查。因此,在第一輪復習中,我們主要立足考綱,以6本書為準,根據中考考點范圍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六大板塊的內容進行全面復習,力求全面地掌握每個知識點。
第一輪復習的具體步驟我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的:
1.依據考點,立足課本,面向全體學生,按照教材章節順序進行知識梳理,以點帶線,幫助學生回憶所學知識。
2.實行單元內的小專題式復習方法,即根據每一單元的內容特點,歸納概括出若干個小專題,即主干知識專題,主干知識即為單元的重點。單元重點往往就是中考命題的側重點和落腳點,尤其是在當前復習時間比較有限的情況下,單元內的小專題復習是極其必要的。
3.我們復習完一本教材的有關內容后,就布置學生完成相關練習,主要布置學生課后完成,教師批改,再抽時間對練習中共性的問題進行講解,做到及時鞏固,及時反饋,及時評講。
經過系統、全面的第一輪復習,學生基本掌握了基礎知識,但知識是零碎的、混亂的、孤立的,是對知識的點的掌握。為了把知識學活,由點到面,第二輪復習的主要任務是專題式梳理歸類,比較對照,辨其異同,“縱橫”串聯地歸類知識,形成知識網,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第二輪復習中我們主要以大專題的形式對知識進行重組,把零散的知識歸類、串聯、匯總起來,然后呈現給學生。首先,我們會準備歸納一些傳統的專題,如中國近代侵略與反抗、中國近代化的探索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新中國成長歷程等,如此挖掘教材與考試大綱的結合點,對教材內容進行歸納與提升,使歷史知識的線索更明晰,歷史邏輯的條理更清楚,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記憶效能。
第三輪復習主要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題型,全面演練知識、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題能力。
一般情況下我們會收集整理廣東省各地的最新試題,并結合去年的中考試題,整理出幾套適合我校學生實際、貼近中考的試題,用于課堂上學生精練、教師精講。在講解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審題、解題能力,同時幫助學生理清答題思路和方法。在審題過程中,指導學生審題型和要求、審關鍵詞、審時空范圍,然后確定解題思路和答題方法,組織答案時注意文字表述的規范表達,讓學生學會使用規范的歷史語言回答問題,堅持史論結合。同時在中考之前還要進行必要的考前指導,以提升學生的答題技巧和應試技能。
前面三輪的復習,是學生將書本、知識點由厚到薄的一個掌握過程。為了讓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能實現活用、用活、回歸書本,進一步深化對知識點的掌握很有必要。
我會結合近幾年的中考命題特點、方向和今年的熱點,圈一些考點,讓學生首先翻開目錄回憶每一個考點的知識要點,再及時打開課本,鞏固知識。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查漏補缺,強化知識;另一方面也能使我們正確區分歷史概念并從宏觀上把握全書的總體結構和基本體系,形成歷史框架。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復習過程中,教師講得再多,復習得再到位,都不如讓學生做更有效。我的體會是:講練結合,精講精練,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只有這樣,才能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推向主動探究獲取知識的前臺,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初三歷史中考復習,應該緊扣考綱,以課為本,以生為本,夯實基礎,專題訓練,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當下的時政熱點,歸納技巧,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精講精練、高效復習,爭取在中考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