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潔薇
〔摘 要〕民族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最根本的文化形態和價值系統,以豐富多彩的方式展示在人們面前,在發展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其他文化的發展。當前,廣場舞成為一個新時代的文化產物,是影響力最為深刻的全民健身活動,有效地將民族傳統文化與廣場舞文化體系雙邊融合,既能傳承和推廣民族傳統文化,又能提升和發展廣場舞,實現湖南民族傳統文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精神文化發展及基層群眾文化活動與時俱進、實踐創新。
〔關鍵詞〕湖南民族傳統文化;廣場舞;傳承與推廣
湖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湖南省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發展而來的,凝聚著三湘兒女的思想道德、生活情感和勞動智慧,蘊含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傳承與推廣民族傳統文化,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伴隨著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廣場舞為載體傳承與推廣民族傳統文化,我們將看到一種新時代的傳承氣息、一種新形式的推廣模式,漸漸走入人們的視野。
一、民族傳統文化的現狀調查
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精神文明的魂,民族傳統文化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根,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文明與進步的腳步從未停歇,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民族傳統文化已悄然離我們遠去,我們所看到的場景,所聽到的聲音漸漸模糊。然而,作為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少數民族文化則是我們民族豐富的精神家園,承載著我們的民族價值觀。
(一)城市現代化元素沖擊較大
少數民族一代又一代地隨著經濟時代的發展,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他們逐漸開始走出養育一方水土的故土,融入現代都市人的生活模式,80%以上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同化于城市的節奏中,逐漸將民族傳統的文化,比如:服飾、舞蹈、頭飾、蠟染、祭祖習俗等生活習慣和傳統文化意識逐漸淡去;又如:除了個別偏遠山村外,絕大部分青年人在傳統節日之外不再穿本民族服裝,不再唱本民族山歌,甚至少數民族傳播交流工具民族方言都不再讓年輕人朗朗上口了。
(二)市場經濟沖擊力度較大
人們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時代,一些樸素美好的文化價值發生了轉變,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改造”對民族傳統文化沖擊較大,比如:民族文化旅游,在開放“改造”過程中出現了盲目性、功利性,缺乏民族傳統文化與生俱來的自然性、獨特性、古樸性和神秘性,從形式上到內容上構成巨大沖擊,造成嚴重的文化流失。
二、廣場舞的發展現狀
隨著人們對精神層面的需求逐漸增大,全民健身成為百姓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生活方式,廣場健身舞不論年齡、性別、教養、居住環境、社會地位和民族習慣,都可以讓人自娛自樂的進行文藝活動,是一項群眾基礎普及性較為廣泛的全民健身活動。
(一)廣場舞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性
目前,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廣場舞深受群眾的喜歡,它是人民群眾自發的,在廣場上進行的,以健身、自娛、交友為目的,以集體舞、集體操為主體的有氧健身活動,以開放的形式,以舞蹈的類型呈現出來,具有自娛性、廣泛群眾參與性,它同時是一種新時代的文化產物,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人們經濟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前提下,人們渴望對文化素養、品味、審美的提高,廣場舞通過舞蹈的形式可以獲取身體美、曲線美的良好體格,在音樂的伴奏下,感染、陶冶情操,能夠使民眾文化素養和生活品位得到有效提高,在練習中能夠加強舞蹈者之間的情感交流溝通,能夠有效地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廣場舞在群眾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也引領著群眾朝著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邁進。
(二)廣場舞是民間文化遺產的傳承
廣場舞來源于民間,是從群眾百姓的生活、生產實踐中得來,供人們自娛自樂的舞蹈,是歷史傳承和文化的遺產。表演場地從最初的田間頭發展到如今的公園、廣場、街邊、體育場所,使大家心情愉悅的在廣場上舞蹈,民族舞蹈是民間的舞蹈,是在風俗和地域的影響下產生的,屬于廣場舞蹈;古典舞從戲劇、戲曲發展得來,同樣也屬于廣場舞;流行舞簡單易學,是群眾喜歡和模仿而來,也屬于廣場舞。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舞蹈的發展從未間斷,也將民族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三、湖南民族傳統文化在廣場舞中的應用方式
湖南民族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是民族的智慧結晶。少數民族傳統歌舞作為一個民族、地域、文化傳承的特定概念,展示原汁原味的三湘兒女民情風俗,是特定歷史下形成的獨特文化。然而傳統的少數民族文化的推廣,都拘于單一,推廣的模式比較傳統,有些局限于當地,有些僅僅輻射到鄰近的地域,從時間、地點、接受對象來看,都受到約束,不利于激發大眾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一)民族傳統服飾與道具在廣場舞中的推廣
服飾與道具自古以來是展現一個民族文化的亮點,在民間舞蹈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能充分地體現人物特征、角色身份、民族傳統。比如:湖南土家族女子服飾,衣領鑲寬青邊,袖口加三五條色梅花邊,胸襟青邊則采用彩線繡花,女鞋則鞋面多采用青、蘭、粉紅綢子,鞋尖正面用五色絲線繡各種花草、蝴蝶、蜜蜂,在土家人心中,紅色是最受青睞的,紅色有著熱烈、鮮艷、醒目、祥和之感,有喜必有紅之俗,這些民族傳統服飾與道具都是土家族人在生活習性所延續而來。廣場舞中的服飾多以鮮艷、亮眼、喜慶為主,選用民族民間舞風格的廣場舞,可以有效地模仿、采用民族傳統服飾與道具,一方面,群眾喜歡在廣場舞的舞種選擇中,選用民族民間舞蹈作為主要表演方式;另一方面,在民族民間舞蹈作品中可以選用民族傳統服飾用以廣場舞服裝進行展演;再則,通過采用民族傳統服飾,群眾可以深入了解少數民族婦女靈秀的悟性,對生活的真誠與熱愛,通過一針一線將自己的真實情感穿在服飾中流露,扮演好少數民族婦女的角色,演繹好少數民族舞蹈。
(二)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在廣場舞中的運用endprint
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標準,展現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生活特征、審美風格,象征著一個民族的繁榮與興盛,是少數民族人民生活、生產勞動中提煉、總結而來,它是一種可視的、活態的、動態的、運動的非物質“活的文物”,是人民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的精神財富。民族民間舞蹈文化運用在廣場舞,不但豐富了推廣的內涵,給廣場舞愛好者提供了學習民族民間舞蹈的機會,而且民族民間舞蹈的自娛特點,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抒發舞蹈者的自身情感,滿足了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在廣場舞中的創作
對于廣場舞而言,音樂是原動力,音樂是創作的靈魂,音樂和舞蹈是最佳伴侶。民族民間音樂有著濃郁的民族特點,節奏鮮明莊重,土家族的《擺手歌》包含了人類生存、勞動創作等內容,是一部土家族生動的文明史詩;千百年來,澧水發源于桑植,一直是桑植民歌的搖籃,澧水纖夫征服險灘急水,創造了高亢激昂、氣勢磅礴的澧水號子,成為經典。在廣場舞音樂的制作上,巧妙地運用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如:渾圓嘹亮的山歌、優美抒情的小調,歡快活躍的花燈、低沉哀怨的曲藝,還有氣勢磅礴的勞動號子、薅草鑼鼓以及激昂向上的革命歌曲,將民族民間音樂與現代音樂進行加工、整理、提煉有機結合在一起。
四、構建湖南民族傳統文化在廣場舞中的應用新模式
民族傳統文化的延續、推廣和發展是建立在原有文化基礎上,進行傳承與創新,是站在新時代的發展視野,努力不斷擴大民族傳統的傳承方式。廣場舞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推廣和傳承,必須要保留純真樸實的民族傳統文化元素,而且發揮廣場舞的群眾能動性,致力于湖南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
(一)深入挖掘民族傳統文化思想內涵
少數民族文化千年的積淀發展,深深地溶入中華民族文化中,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基因。利用廣場舞推廣民族傳統文化時,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民族傳統作為一種意識,是一定社會政治的反應,也是一種文化的歷史意義。民族傳統文化的延續是一個民族的延續,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延續。推廣民族文化中愛國、敬業、誠信、友愛的美德,革新創造出符合新時代發展的民族傳統文化。
(二)著力開展民族傳統廣場舞群眾推廣
在社區群眾文藝團隊,以公益講座、公益培訓的方式將民族傳統文化推廣至群眾中去,以民族民間舞蹈、原創民族傳統元素廣場舞為主線,輔導社區群眾團隊。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梳理,對民族傳統文化廣場舞進行提煉,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學習,也是對民族舞蹈的理解過程。廣場舞之所以盛行就是因為能夠使民眾文化素養和生活品位得到有效提高,對群眾文化普及程度也有著衡量作用,同時對文化活動藝術水準得以有效的體現。著力開展民族傳統文化廣場舞的群眾推廣,以點帶面,輻射到每個社區的每一支群眾團隊,發揮著群眾文化的積極作用,弘揚民族文化優秀傳統。
(三)廣場舞劇目取材于民族傳統文化
劇目實踐創作以中國精神為靈魂,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少數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為創作內容,形成屬于廣場舞文化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特色,以廣大群眾喜聞樂見,貼近老百姓生活的作品,以豐富多彩的形式、潤物無聲的力量弘揚社會正氣,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創作生產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我們大力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讓更多人對民族傳統文化有審美上的需求和了解, 能為社會和諧文明起到更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肖麗萍. 現代化進程中湖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開發[J]. 民族論壇,2011,(22):85-88.
[2]湖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以桑植縣為例[J]. 羅曉娟.民族論壇 . 2012 (12)
[3]段卉,高明,韓尚潔,邱軍. 三晉民間傳統文化新載體研究——以廣場舞為途徑[J]. 體育科學研究,2016,20(04):32-35.
[4]扎西江措. 民族民間舞蹈創作發展的思考[J]. 音樂時空,2016,(05):78-80.
[5]李蓉. 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規律及發展趨勢[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09):24-25.
[6]姚偉華. 文化認同視域下廣場舞健康發展研究[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7,(04):60-65.
[7]姜磊. 淺析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 知識經濟,2010,(15):166.
本文為2017年度湖南民族研究課題(編號2017-HNMY-072)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