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效剛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是古代中華民族優秀文明歷史繼承的結晶體,涵蓋著豐富而多元的內容。藝術院校的教師與學生都要繼承傳統文化的優秀養料,極力培養良好的文化藝術品鑒素養。通過對古代藝術品的藝術鑒賞可以收獲知識、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養、增進藝術感知力,是藝術學習生涯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傳統文化;藝術品鑒;美育
文化經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持久的生命力和豐富的創造力。實現中華文化全面復興,必然要求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意識的培養。閱讀傳統文化經典、品鑒經典藝術品,正是提高大學藝術生文化素質的重要方式。
一、繪畫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文化”是人類早期社會性群體共同約定俗成且一脈相承的歷史符號記憶?!吨芤住べS卦》記載:“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英國著名學者泰勒認為“文化是一個多元性的組合,它包含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與習慣”。也就是說,文化是某一民族在其獨特的地緣環境、歷史背景、宗教思潮、 習俗觀念的綜合性因素下歷史繼承與發揚,并且與當下文化相結合的綜合復雜體。中華文化既堅守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繪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先秦文獻關于設色之工與畫繢之事的記載頗多,如《周禮·考工記》將其與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刮摩之工、摶埴之工等百工并舉而列;南朝著名繪畫理論家謝赫提出“六法”;石濤非常重視“理”“法”并形成自己獨到的理論體系??梢?,中國繪畫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繪畫不僅要有生活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凡是在我國繪畫創作上取得顯著成就的畫家,他們的作品都不同程度浸潤著中華傳統文化,他們繪畫成就的取得都與文化傳統息息相關。
藝術的本質是創造,然而創造的前提和基礎卻是繼承和借鑒傳統。英國著名美術史家貢布里希認為:“藝術家在描繪眼前所見的自然風景時,他的心目中已經有了一個初始圖式,初始圖式來源于繪畫傳統的風格樣式”。明代畫家王履在《重為華山圖序》中亦指出繪畫中的創造革新是與繼承傳統相輔相成的,“可從,從,從也;可違,違,亦從也。時當違,理可違,吾斯違也;時當從,理可從,吾斯從也。從其在吾乎?亦理是從而已。”林風眠認為以固有文化為基礎,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從而造就新的時代,徐悲鴻也認為,古法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由此可見,繪畫總是在不斷地創造革新與繼承傳統中前行,繼承是為了創新,創新中包含了繼承。
繪畫是隨著歷史而發展的,因而在世界文明一體化的今天,注重傳統文化藝術與世界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創新傳統文化新生命,才是對傳統藝術文化的真正意義的繼承。國畫專業或者是國畫方向的學生要積極繼承和發揚古代繪畫的經典樣式和技法,借古開今,融合當下的審美理念與繪畫風尚,積極繼承古法和發展新的藝術趣味;油畫專業、版畫專業的學生也可以從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寶庫當中汲取有利于自己藝術創作的養分。吳冠中先生的“國畫的現代化”與“油畫的中國化”可謂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成功的典范。
二、當前繪畫專業教育體系中傳統文化與藝術品鑒的缺失
法國著名哲學家鮑德里亞認為當代人類的生活體系中消費時代的悄然來臨,它逐漸滲入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成為我們當代人類的普遍生活準則和基本特質。當代社會消費時代的來臨造就了當下社會功利性、物質性的大趨勢,繪畫專業學生的美術創作則明顯側重功利性、速成性,因而時常忽視對于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掌握與學習,造成這一現象主要根源于相當一部分教師與學生對傳統文化與藝術品鑒認知上的缺失,從而導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培養還不夠重視。
筆者針對湖南省三所開設繪畫專業的高校在校大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掌握情況的問卷調查,通過調查結果采集了一系列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統計數據,包括大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文學、藝術知識的掌握。統計結果顯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不高,“非常喜歡”和“嘗試去了解”的被訪者分別占“9.6%和49.8%”,“無關緊要”和“完全不感興趣”的被訪者占34%和6.5%。雖然目前高等美術教育中對傳統文化培養有逐步增強的趨勢,但調查結果卻反映出高校繪畫專業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和掌握情況存在一定的缺失。中國繪畫教育體系中,針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體系與課程安排頗為不足,學生的知識水平與結構性認知則又良莠不齊。所以只有把對傳統文化學習真正納入我們現有教學及創作之中,找到切實可行的路徑和對策去進一步加強傳統與現行教學的融合,方可推動學生藝術創作之提高??梢哉f加強繪畫專業學生對傳統文化與藝術品鑒的培養是現階段繪畫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
三、繪畫專業教育體系中傳統文化與藝術品鑒的重構
首先,保證傳統文化與藝術品鑒相關課程在文化基礎教學中的所占份額。在多學科類或者綜合性大學,由于學校有豐富的人文社科類的教學與課程資源,要將這種資源優勢轉變為辦學優勢和發展優勢,實現繪畫專業與人文社科類專業課程的優化組合與共享。依托多學科與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實現繪畫專業與人文社科型學院、專業之間實現課程與資源的共享,使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良好的教學體系逐步滲透到繪畫專業中來。在術科類專業藝術院校,要逐步建立起體系完備的人文社科教學資源體系。雖然我國大多數美術學院設置有人文學院或藝術理論系,但是往往偏重于美術史研究與藝術管理,對傳統文化與藝術品鑒不夠重視。因此,一方面,專業教師應該做表率,帶頭樹立傳統文化意識觀,在專業技能教學課程的設置、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多選擇具有鮮明的中華傳統文化特質,具有中國鮮明民族特色的教學科目和教學內容,用言傳身教的方式把傳統文化意識培養有效落實到繪畫技能學習中。另一方面,對藝術史論教師來說,要著力于學習、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傳統藝術理論,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精品,學習與品鑒它們的精髓。只有專業教師和史論教師協同形成合力,中華傳統文化與藝術品鑒的課程教學才更有效果。endprint
其次,利用校外美術資源,在教學體系中完善中華藝術鑒賞的實踐課程。通過課外藝術實踐課程教育、引導學生大量接觸,欣賞與傳統文化有關的藝術作品,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培養出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豪感。目前,繪畫專業依然保持實地寫生的良好傳統,然而對博物館、美術館、畫廊等美術機構的藝術品鑒類實踐考察課程設置相對缺乏。例如博物館教育就是良好實踐課程之一。博物館是優秀藝術品集結地,也是觀眾、學者、媒體的多元交流平臺。在去博物館、美術館等場所進行藝術實踐之前,可以通過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了解相關藏品情況,然后通過體驗式藝術實踐,直接觀看、鑒賞各類文化藝術品,了解藝術作品的發展源流、形態變遷、文化內涵、歷史人文環境、文化價值等,遇到不太懂不太清楚的問題,還可以向博物館、美術館的相關專家、講解員請教,也可以和其他參觀者討論,還可以把相關問題帶回學校,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探究式研究,深化對相關藝術作品和文化的理解。通過對館藏藝術品的鑒賞,不斷提升自我的藝術修養與文化內涵,提高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并且最終提高自己的藝術水準。
通過校內外美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使學生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藝術品鑒。一是熟悉中國古典文藝。中國古典文藝是中華傳統文化最精彩的內容之一,楚辭漢賦、唐詩宋詞等都是文藝發展史上的瑰寶。中國繪畫不僅是技術,更是文化,中國繪畫講究詩書畫印就是最好的證明。中國歷代的繪畫名家除了研習技法外,都花很大力氣去研讀傳統文化經典,提高自己的修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繪畫的根本和土壤。二是通過繪畫藝術,弘揚傳統文化中的思想道德精髓。重視繪畫作品的思想道德意蘊是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的重要特征,在學習和創作過程中,要深入挖掘和闡釋這種優良的作風和傳統,繼承中國書法涵養性情的品格,中國繪畫致高致遠的追求。三是弘揚與傳承中華美學精神,中國繪畫中體現的形神兼備、意境、中和之美等深刻影響了藝術家的創作、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在繪畫專業學生的培養上,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注重傳承與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從而塑造民族繪畫,使他們創作出來的作品能體現中華美學風范、講好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重要講話學習讀本[M].學習出版社,2015.
[3]貢布里希.范景中譯.藝術發展史[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4]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明代卷) [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5]鮑德里亞.劉成富、全志剛譯.消費社會[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項目來源: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立項項目《高校繪畫專業傳統文化意識培養的研究與教學實踐》課題編號:G213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