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藝術院校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理論為引領,通過出人才、強專業、接地氣、播文化,自覺承擔起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重任,在新時代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應有貢獻。
〔關鍵詞〕地方藝術院校;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一、關于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離不開文化興盛的支撐。因而文化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視為繼經濟、政治之后又一個國家間競爭的關鍵因素,有學者將其稱之為軟實力(softpower)。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今天的中國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然而,與硬實力顯著提升不相匹配的是,我國文化軟實力落差還很大。根據我國2011年發布的首部《文化軟實力研究藍皮書》數據顯示:我國文化產業在世界文化市場中所占比重不足4%,文化軟實力不足美國1/10。撒切爾夫人講過這么一個觀點:現在談中國的崛起為時尚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文化,中國尚未創造征服西方世界的文明成果和生活方式。有鑒于此,近年來,我們把文化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專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更是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強調要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據不完全統計,十八大以來,在習總書記的公開講話與文章中,關于文化自信的論述至少有10次以上。
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總書記指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首提文化自信。2014年3月7日,總書記參加貴州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說:“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2014年10月15日,總書記出席文藝工作座談會時明確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2014年12月20日,他與澳門大學學生座談時說:“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2015年11月3日,在第二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期間會見外方代表時,總書記又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17日,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總書記說:“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總書記擲地有聲地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至此,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的思想和理論水到渠成,已日臻完善和成熟。
文化自信是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總書記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筆者認為,文化自信理論是總書記對文化問題思考的重要理論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和亮點,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指引與理論遵循。
那么,什么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呢?二者的關系又如何呢?百度百科是這樣定義的:“文化自覺,是對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可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相互聯系、相互包含和相互促進的,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礎,文化自信會反過來增強文化自覺。
二、地方藝術院校在社會主義文化自覺和自信中的時代擔當
(一)出人才——增強使命感,自覺為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建設培養合格的文藝生力軍。
藝術院校是培養文藝人才的搖籃。全國大中專藝術院校(含綜合性大學二級藝術學院)有近千所,除去“國”字頭的,絕大部分都是地方藝術院校;它們首先承擔著為地方經濟和社會建設發展培養文藝生力軍的重任。因此,地方藝術院校的首要職責就是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滿足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對文藝人才的新要求。為此,藝術院校在人才培養中要特別注意兩點:
第一,重視培養人才的全面素質,特別是思想品德素質,造就德藝雙馨、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藝術人才。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藝術人才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者和傳播者,其政治思想品德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能否得到有效落實,關系到藝術傳播和創作能否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能否抵制低俗、庸俗和不媚俗。
第二,尖子人才與常規人才的培養并重。一方面,藝術是追求卓越的,只有達到卓越,才能產生杰出的藝術大家;因此,藝術院校在教學中要注重尖子生的選拔和重點培養,給他們“開小灶”,配強師資,實行一對一輔導,促使他們脫穎而出。另一方面,能成名成家的畢竟少數,大部分學生畢業后都將是文化建設戰線上的普通一兵。因此,在關注尖子人才培養的同時又要把主要關注點放在這一大群體上,在寬基礎、強技能、重實踐上下功夫,培養一專多能的文藝生力軍。
(二)強專業——明晰辦學定位,堅持特色發展。
大中專學校的辦學定位是學校依據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需要而制度的,其也是學校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和基礎。辦學定位包括發展目標、類型、人才培養規格、服務面向、規模、層次和特色的定位。其中,發展目標定位是基礎,人才培養規格定位是核心,特色定位是靈魂。endprint
首先,做精做強特色和優勢專業,彰顯特色。以筆者所在的湖南藝術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我校)為例,花鼓、湘劇、舞蹈、音樂等舞臺表演藝術專業是我校的特色和優勢專業;有的甚至是一枝獨秀,如花鼓和湘劇,要把這些專業做精、做特、做優、做強。如果真正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專”,學校的優勢和特色、存在價值和社會影響就體現出來了。
其次,根據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需要,適當擴大和做好“第二專業群”。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社會對具有文藝特長的管理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長;為此,地方藝術院校可以根據人才市場需求,依托藝術專業背景,開辦相關技能及管理專業,滿足這部分需求。如我校近年來開設和發展起來酒店管理、導游、空乘、海乘、軌道交通、文化事業管理、文物修復與鑒定等專業,既凸顯專業優勢,又具有藝術特色;其發展強勁,就業勢頭良好。
(三)接地氣——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文藝走入社區、農村,貼近尋常百姓。
為了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今年3月,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頒布施行。它不僅將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提升服務效能,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也給藝術院校的建設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面向大眾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務體系,主要內容包括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文藝精品創作服務體系、文化知識傳授服務體系、文化傳播服務體系、文化娛樂服務體系、文化傳承服務體系、農村文化服務體系等七個方面。作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陣地,藝術院校天然具有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獨特優勢,應該可以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有大有作為。筆者以為,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發力:
第一,出作品。開展藝術創作,推出精品劇目是藝術院校科研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特殊表現形態。集教育、科研、創作和服務功能于一身的藝術院校,不僅僅是培養藝術人才的基地,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文化生產單位,完全可以利用其積聚的文化資源,直接創作和生產各種文藝作品,為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出力。就學校而言,推出精品力作還能推動學生藝術實踐,推動“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推動產學研結合;還能充分展示辦學成果,檢驗辦學實力,展示對外形象,彰顯辦學特色,提高學校綜合實力與核心競爭力。
第二,錘名師。要通過劇目創作和舉辦個人演唱會(演奏會、作品展)造就一批名師大家。有大樓還得有大師,名師才能出高徒。鍛造一支名師隊伍不僅是藝術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必需。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擴大學校輻射和影響所必需的。
第三,深度參與“文化惠民”活動,舉行優秀劇目(展覽)巡演,送劇目(展覽)到校園、社區、鄉村和基層。這一過程,不僅能弘揚和傳播文化,受惠于民,同時也是培養具有潛力的未來觀眾、培育未來演出市場的過程。
第四,開設與公共文化服務相關的課程和專業。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展開,從事這方面的人才也會緊俏起來,地方藝術院校應做好這方面的充分調研,開設與此相關的課程和專業。
(四)播文化——加強國際藝術教育合作與交流,擴大中華文化影響。
(1)拓眼界,取洋經。
科學無國界,藝術也沒有國界。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的藝術,體現和承載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和感情。中西方藝術通過溝通和交流,可以相互借鑒各自的特點,取長補短,推動藝術的創新和交融。地方藝術院校地處一隅,辦學輻射和影響容易固囿于周邊方圓。為此,其應特別注重加強辦學的國際視野,設立國際合作與交流部門,專門致力于國際藝術教育合作與交流,通過互派留學生、訪問交流等形式了解和學習國外優秀文化藝術,洋為中用。
(2)播文化,揚國粹。
為了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通過赴海外文藝演出、藝術交流讓中華文化走出去是不二選擇。這方面,地方藝術院校大有作為。在藝術領域,有個公認的現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國際藝術交流實踐證明,最受海外朋友喜歡的藝術形式并非一般歌舞,而是雜技、戲曲、民樂等藝術品類;原因無他:人無我有。我國地域廣大,各種地方性曲藝形式豐富多樣,老牌地方藝術院校大都開設有地方曲藝方面的專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把精品劇目傳播到海外。以我校為例,近年來學校參與了文化部推出的海外“歡樂春節”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湘情濃郁、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文藝表演與展覽,不但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春節文化的傳播,也較好塑造了湖南在海外的良好形象,有力推動了湖湘文化走出去。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呼吁:“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時下,中國正經歷著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的實踐創新。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中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也必將翻開新的篇章。地方藝術院校要以此為契機,以十九大會議精神為指引,不負時代召喚和人民期待,擔當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培養更多德藝雙馨的名家大師和文化中堅,創作出更多反映時代、彰顯文化、體現民心的藝術精品,把精品力作傳播到社區基層,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揮應有的擔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十九大報告)2017.10.18.
[2]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3]張國祚.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報告(2010)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4]李雪蓉.藝術創作與實踐是提升藝術高職院校辦學水平的必由之路 [J].藝術教育,201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