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漪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截至2017年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超過27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6500萬戶,注冊資本超過165萬億元,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但近年來,一些民營企業在經營發展中也遇到不少困難和問題,如何為民營經濟營造更好發展環境,幫助企業解決困難,成為破解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瓶頸,迸發創造活力的關鍵。
在發展中解決
民營經濟問題
我國非公有制經濟,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發展起來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
1980年,溫州的章華妹領到了第一張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1987年,全國城鎮個體工商等各行業從業人員已達569萬人,一大批民營企業蓬勃發展。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發表后,帶動了新一輪創業興業、發展民營經濟的熱潮,很多知名大型民營企業都在這一時期起步。如今,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我國民營企業已由201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28家。
今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四十年來,我國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政府職能轉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國際市場開拓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近年來,民營經濟發展也遇到的不少困難與問題。一方面是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導致一部分出口型民營企業受到影響。另一方面,我國處于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擴張速度放緩,但消費結構全面升級,需求結構快速調整,對供給質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給企業帶來轉型升級壓力。與此同時,盡管出臺的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不少,但很多落實不到位。除了外部因素,從民營經濟內部看,一部分民營企業經營比較粗放,在環保、社保、質量、安全、信用等方面存在問題,在加強監管執法的背景下面臨很大壓力。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提到,民營經濟遇到的困難是現實的,必須高度重視。但這些困難是發展中的困難、前進中的問題,一定能在發展中得到解決。只要堅持基本經濟制度,落實好黨和國家方針政策,民營經濟就一定能夠實現更大發展,未來將抓好相關政策舉措落實。
首先便是要減輕企業稅費負擔,實質性降低企業負擔。包括對小微企業、科技型初創企業實施普惠性稅收免除;根據實際情況,降低社保繳費名義費率;進一步清理、精簡涉及民間投資管理的行政審批事項和涉企收費等。
其次是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包括優先解決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同時逐步降低融資成本;改革和完善金融機構監管考核和內部激勵機制,把銀行業績考核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掛鉤;擴大金融市場準入,拓寬民營企業融資途徑等。
同時,為了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在市場準入、審批許可、經營運行、招投標、軍民融合等方面,為民營企業打造公平競爭環境,創造充足市場空間,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此外,在完善政策執行方式、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保護企業家人身和財產安全等方面均有多項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這都將不斷為民營經濟營造更好發展環境,幫助民營經濟解決發展中的困難,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變壓力為動力,讓民營經濟充分迸發創新活力。
支持民企 北京在行動
在北京,民營經濟不僅是首都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總體來看,目前,北京的民營企業發展態勢良好,具備實力強、活力足、業態新、貢獻大、輻射廣等特點。
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規模以上民營企業2.45萬家,年營業收入達3.6萬億元,實現利潤2500多億元;營業收入總額在20億元以上的企業有207家,世界500強企業3家;北京轄區內民營上市企業163家,占全市上市公司比例過半。
北京的民營企業中,第三產業占主體地位,數量達80%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在人工智能、共享經濟、精準醫療等領域不斷推出創新服務和產品。今年1月至9月,全市新設科技型企業5萬多戶,平均每天新設近200家。在社會貢獻方面,北京市130多萬戶民營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0%以上,解決了6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同時,北京的民營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2017年完成進出口279.6億美元。中關村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7300多家。
目前,北京市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思路是長短結合、精準服務。短期就是救急紓困,著力解決資金流動性問題;長期就是建設公平、法治和便利的營商環境,服務和引導企業聚焦主業、練好內功,強化科技創新,提高核心競爭能力。
對于精準服務,一是對象精準,重點幫扶符合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定位,有技術、有前景、有競爭力的民營企業;二是措施要精準,既要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更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通過政府的引導支持,依靠市場機制和手段,實施企業救助。未來將通過五個“一批”精準制導,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包括送出一批含金量十足的“服務包”,針對性地解決企業用地、用房、人才引進等方面的問題;推出一批支持民營企業融資紓困的硬招,例如對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問題,建立了“股+債”的支持方案。市、區和社會資金基金共同建立總規模超過350億元的紓困“資金池”,支持上市企業開展股權融資。鼓勵北京地區符合條件的平臺和機構,在滬深交易所發行紓困專項債等;推出一批重大項目,基礎設施、生態環保、醫療、養老、旅游、便民商業等領域的60多個項目向民間資本公開推介,鼓勵民企參與或控股;落實一批降本增效政策,在國家規定幅度內把法定稅率降到最低水平,適度降低社保繳費名義費率,進一步清理規范涉及民間投資管理的涉企收費;更大力度地清理一批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事項。據悉,近期北京將市一級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事項將由原來的2298項減至1130項,區一級也將同步壓縮50%至60%。
北京民營經濟具備顯著的創新特征,體現在以中關村企業為代表的創新型企業身上。這類企業的發展有不同于傳統產業的自身規律,對它們的服務,不能“一張方子,包治百病”。為此,北京市下一步將針對創新型企業,出臺一系列措施,通過政策引導布局硬技術和深技術、完善創新生態、降低企業成本、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應用場景支持北京民營經濟生力軍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