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定忠,成世奇
(柳鋼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廣西柳州545002)
隨著冶煉技術的進步,轉爐煉鋼廠的鋼坯成型已經從模鑄發展到連鑄工藝,采用連鑄工藝可以大幅度提高鑄坯產量質量、降低鋼廠能耗、提高鋼水成材率[1]。連鑄輥就是各板坯連鑄設備的關鍵備件之一,其作用主要是控制鑄坯的引導、冷卻、驅動和成型。連鑄坯出結晶器的溫度一般在1 200℃,到水平段時仍有800℃,連鑄輥與鑄坯接觸的最高溫度可達到近500℃.這些連鑄輥在工作中主要承受高溫鋼坯的高溫磨損、鋼坯重量載荷、噴淋冷卻水的冷熱疲勞、高溫潮濕氣體的氧化腐蝕。經過長期的冷熱疲勞、氧化腐蝕、高溫紅坯的摩擦磨損的作用,就會在輥子表面出現無數條環狀裂紋、凹陷、焊層塊狀脫落等缺陷,而這些缺陷又直接影響到拉坯的表面質量,因此,只要連鑄輥出現缺陷就不能再使用。一條板坯連鑄線上使用的連鑄輥大大小小的數量在200根以上,每年購買連鑄輥的費用都在數千萬元以上,在生產中所占成本的比例較大,如果全部換新輥,不僅成本難以消化,而且對社會資源也是極大的浪費。因此,通過對連鑄輥表面進行堆焊修復后重新上線使用,具有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連鑄輥在生產使用過程中主要出現表面環狀裂紋、磨損凹陷、焊層脫落等缺陷(見圖1),產生這些缺陷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圖1 連鑄輥缺陷圖
(1)焊絲中的碳含量控制不當。取樣檢查連鑄輥表面成份,見表1.

表1 連鑄輥成份表
從表1看出,由于C含量過高,會使碳化鉻(Cr23C6)含量增加,而碳化鉻易于偏析于晶界上,使得在晶界附近產生一個貧鉻區。由于貧鉻區的Cr含量過低而C含量過高,使得該區域的抗腐蝕性和硬度相對降低,從而發生晶間腐蝕。晶間腐蝕在高溫作用下會沿母材方向延生,進而形成裂紋形式的缺陷,在擠壓力作用下出現焊層脫落的情況。同時,碳在鋼中是引起結晶裂紋的主要元素,C的含量過高,導致焊縫金屬的臨界應變率和抗裂性能顯著下降。焊縫的碳含量增大后,不僅導致硫和磷等有害雜質元素的偏析,而且增大了焊縫的固液結晶區間,使脆性溫度區間增寬,使得焊層抗裂性降低。因此,選擇這種含碳量高的焊絲材料,容易導致連鑄輥表面裂紋和剝落。(2)該成份抗冷熱疲勞性能不足。連鑄輥在工作時長期與高溫鋼坯接觸,不僅受到高溫鋼坯運動的摩擦和溫度快速上升,而且還受到高壓冷卻水的快速冷卻溫度急速下降,同時在拉坯過程中還時有發生漏鋼和粘坯現象,連鑄輥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輥身表面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熱裂紋和凹陷變形。
(3)該材質抗氧化能力不足。由于該材質的焊絲成份含鉻量小于13.5%,含鎳量也小于3.5%,當輥子與高溫鑄坯接觸時,其抗氧化能力不足,同時在冷卻水和鋼水保護渣的腐蝕作用下,容易引起輥身表面氧化脫落,導致輥面呈磨損彎曲狀現象。
如何選擇焊絲材質將對連鑄輥壽命產生較大影響,通過在高鉻的基礎上添加少量的 Mo、Ni、V、Ti、W、Re等元素以細化晶粒,改善碳化物和晶界的分布狀態,通過控制焊接層間溫度達到提高韌性的目的,從而保證產品在使用過程中不剝落掉塊,提高耐磨性的目的。根據連鑄輥使用工況,堆焊層應具備抗氧化腐蝕、耐冷熱疲勞、耐摩擦磨損等良好性能。根據國內生產堆焊焊絲的品種,在成份選擇上主要是以抗氧化的中鉻系列為主,通過加入適量的Ni、Mo、V等合金成份來達到細化晶粒,提高強度,從而提高表面堆焊層的機械物理和化學性能。焊絲成份配比見表2.

表2 連鑄輥焊絲成份表
調整成份后,Cr和Ni元素成份控制在馬氏體組織要求范圍內,在該成份下,可確保焊絲材質為馬氏體不銹鋼型,從而保證合金層硬度和耐磨耐腐蝕性能;C元素控制在較低的含量,可有效抑制其對Cr元素耐磨抗腐蝕性能的影響,增加V元素可適當提高焊絲的硬度、強度和耐高溫腐蝕性能。焊后硬度要求達到HRC42-48.
為保證連鑄輥堆焊的外觀成型和熔覆質量,堆焊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工藝參數控制要求實施,具體堆焊工藝參數要求見表3.

表3 堆焊工藝控制表
由于輥子在使用和裝配過程中其表面有一些油污和鐵銹等雜物,因此輥子在堆焊前表面必須進行處理,以保證連鑄輥堆焊層的焊接質量。清理輥身表面的油污采用高溫蒸汽清洗。
連鑄輥使用一段時間后由于受到摩擦磨損、冷熱疲勞、機械應力作用,致使連鑄輥表面出現凹凸不平、環狀裂紋、全身龜裂等缺陷,這些缺陷只有采用車床車削才能徹底清理干凈,而對于個別的小而深的孔狀缺陷,為減少車削量就用磁力鉆將孔擴大,再焊補平整。車削量的選擇應根據輥身表面的缺陷深度等具體情況來確定。輥身表面加工后要進行探傷檢查,以確認內部缺陷是否清理干凈。
輥子堆焊時必須進行預熱,這是因為當連鑄輥碳當量較大時,如果在常溫下進行焊接,由于冷卻強度較大,容易出現焊接裂紋,而預熱目的就是減少堆焊層金屬的冷卻速度,避免焊接層產生裂紋。通過不斷的試驗,將連鑄輥的預熱溫度確定為150~250℃.
堆焊過程控制,由于連鑄輥在堆焊時是不斷旋轉的,如何保證熔融的金屬液體和保護渣不掉落。為延長熔渣冷卻凝固時間,堆焊時需將連鑄輥中心頂點與焊絲的位置保持一定的傾斜角度,根據實際操作經驗,通常取5°左右即可保證熔融金屬和保護焊劑不掉落。
輥子在焊接過程中會產生熱應力,如果不及時消除就會影響到焊層質量,甚至引起表層脫落。因此在焊接過程中必須做好保溫緩冷工作,焊接完成后要及時進入加熱爐中進行熱處理。熱處理工藝是,升溫至500℃,升溫速度保持100℃/h,保溫5 h后隨爐冷卻至150℃時出爐[4],冷卻到室溫后檢查硬度,硬度達到HRC42~48之間為合格。
從金相分析報告可知,試樣基體組織為回火索氏+少量針條/小塊狀鐵素體,過渡層結合良好,沒有焊接縫隙及分層現象(如圖2所示);表層組織為馬氏體+殘余奧氏體+少量顆粒合金化合物,有柱狀晶向結構(如圖3所示),具有較高的硬度和良好的耐蝕、耐磨性[2],符合焊接焊層組織要求。

圖3 連鑄輥表層焊縫金相圖
通過調整輥子表面堆焊焊絲成份后,嚴格按照堆焊工藝進行修復和處理,經過轉爐一段時間的使用,在通過額定過鋼量的情況下沒有出現環裝裂紋、磨損凹陷、彎曲剝落等表面缺陷,完全達到了用戶對連鑄輥的表面質量和使用壽命要求。同時通過修復,舊輥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再生利用,不但降低了新輥采購量,而且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也減少對資源的浪費,實現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