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峰
(山西省懷仁縣第一中學校,山西)
隨著教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多媒體已經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多媒體運用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增加了課堂的容量和趣味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教學最優化。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濫用多媒體的不良現象,嚴重干擾了學生的學習。因此,運用多媒體應該適度,我認為,運用多媒體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多媒體集圖像、聲音、文本鏈接于一體,運用于教學課堂,可以極大地擴大課堂容量,同時由于其生動性,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將教師解脫出來。傳統課堂中需要教師反復描述和解釋的現象或者變化,學生通過多媒體生動的展示,瞬間就可以理解。這對于提高教學效率是有很大幫助的。
這些特點讓很多教師走入了誤區,認為多媒體課件做細致,做完整就可以讓課堂生動起來,可以盡可能多地讓學生了解和學習課文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而,多媒體占據了整個課堂,教師從開始上課打開多媒體,到下課觀賞,整個的教學過程讀課件,學生上課不需要翻書,只要看課件就可以。這樣的課堂教學產生的結果就是學生整堂課的學習沒有重點,由于課件內容太多,學生的課堂筆記也無從下手。雖然通過課件的展示,學生覺得很好玩,整堂課處在興奮之中,但是下課后卻什么也想不起來。
所以,我認為,課堂運用多媒體還是要適度,在于精,而不在于多。需要在關鍵點上對學生進行指導,比如說,對于學生需要了解的內容,像作者的生平,課本上沒有詳細介紹,教師可以展示一些補充內容,供學生理解。遇到很抽象、難理解的內容,需要借助多媒體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
如今的網絡時代,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豐富。在預習的時候,學生就會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收集大量的資料。而在課堂的學習中,教師所起的作用就是就是對這些內容進行刪減,留下最有利于學生學習的那部分。在制作多媒體課件的過程中,教師也要貫穿這一原則。不是說內容越多,就對學習幫助越大,而是要與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相一致。只有教師貫穿這一原則,學生才能清楚學習的重點。
這里所說的簡單,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制作多媒體課件的過程中,盡量保持畫面的清潔和美感,每一個頁面都突出重點內容,減少沒有必要的素材堆積。比如,有些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加入了一些動圖,這些動圖和學習的內容完全沒有聯系,就是單純地為了裝飾,而這些圖卻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在使用多媒體時,教師也要盡量使用自己熟練的功能,如不能熟練地使用就盡量不用,以免出現錯誤影響課堂教學。
目前,我們強調改變傳統教學中“一支粉筆,一本書,一節課”的教學模式,變“教師講,學生聽”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豐富教學手段。但是,傳統教學也不是一無是處,傳統教學中有利于學生發展的部分還是要保留的,而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手段的結合能夠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
比如說,傳統的教學課堂中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因此很多教師都擁有生動有趣的教學語言,讓學生在課堂中聽得津津有味。顯然這一點,多媒體是無法替代的。面對面的交流,學生饒有趣味地傾聽,這是多媒體無法達到的效果,尤其在教學評價的環節上,教師對學生的鼓勵,是多媒體無法替代的。
又比如說,傳統教學中的板書,雖然多媒體可以顯示知識點之間的層次。但是板書的書寫過程就是課堂學習的過程,而在課堂教學每一步板書的清晰書寫,能夠讓學生真切感受課堂教學的順序、層次與聯系,有利于梳理本節課的學習所得,這對于學生鞏固所學與存疑提問都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因此說,在教學中,多媒體不是萬能的,不可以代替所有的環節。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輔助手段,必須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結合,才能更加優化教學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多媒體的運用能夠為學生的活動提供更便利的服務。如在古詩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要經過反復朗讀,才能體會詩歌中的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但是剛開始閱讀時,學生無法把握其中的情感,這時就可以通過教師范讀和多媒體中音頻、視頻的范讀,體會其中的情感,學習朗讀技巧。
又如在學習《雷雨》《哈姆雷特》等適合分角色表演的課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文中的人物關系圖,根據班級情況,更好地分配角色。也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相關的演出視頻,讓學生更加了解人物,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多的趣味性和可能性。但是多媒體只是輔助手段,不是教學的全部,只有運用得體、適度,才能發揮其作用,為課堂教學服務,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