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翔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教育科學發展研究院,四川 成都)
構建體育與健康課程兩種類型:體育基礎課+體育特色課。
“體育基礎課”是國家課程,重在基礎,體現在全面普及。主要完成國家課程標準確定的課程目標體系以及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四個方面的課程內容。
“體育特色課”是校本課程,重在發展,體現在全面提高。體育特色課在完成國家課程標準確定的目標體系以及四個方面的課程內容基礎上,從學校和學生發展角度開發校本課程,考慮學校特色發展和學生學習方面的個體差異,為滿足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和學生進一步發展的需求,全校學生進一步拓展和提高。
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武侯區分學段設置體育基礎課和體育特色課課時比重:小學1、2年級“4+1”:4節基礎課+1節特色課;小學3年級~初中9年級“3+2”:3節基礎課+2節特色課;高中1~3年級“2+2+1”:2節基礎課+2節連堂特色課+1節身體素質提升課。
根據體育基礎課和體育特色課不同課程目標和功能、定位,充分開發與利用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不斷提高體育與健康教學質量。
體育基礎課內容:將田徑、體操、球類、武術、游戲作為必選內容,將新興體育項目和民間民族體育項目作為選擇項目,確保體育與健康課程正常、有效地實施,完成體育與健康國家課程標準學習目標。
體育特色課內容:學校自主開發自己學校的獨特課程,使國家課程校本化、個性化,進行再加工和再創造,使之符合本校學生和本學校的需要。(1)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學習內容中選擇學習內容。(2)對《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學習內容調整和修改。(3)對體育課與體育活動內容整合。(4)補充民間傳統體育和新興運動項目內容。(5)以拓展必修、選修、體育班、社團、代表隊的內容。(6)開發全新的學校辦學特點內容。
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提升如學生的分層教學,需要針對教師不同水平、能力分層次進行。這樣的課堂才具有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規范課堂“五個規范”:一個隊列隊形練習、一個技術學習與運用、一個游戲拓展、一項身體素質課課練、一定的運動負荷。
有效課堂“五個有效”:有效的教學目標制訂、有效的重難點確定、有效的教法學法選擇、有效的教學環節遞進、有效的教學效果呈現。
變革課堂“三變革”:教學思想、教學主張、教學方法。
思維靈動:遵循不同學段學生的特征和思維方法的已有經驗與積淀,學習解決不同問題的多種思維方式:理性思維、逆向思維、系統思維、觀察思維、歸納思維、收斂思維等。重點學習理性思維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驗證問題、歸納問題。符合思維邏輯方式,體現學習的創造性。
身體運動:我們主張體育課堂教學中的身體運動要遵循運動技能形成規律:泛化過程、分化過程、鞏固過程、自動化過程。身體素質要遵循中小學生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規律,同時結合課堂教學中的運動技能學習延伸和上下肢全面協調發展。符合項目運動特點,學生身心發展特征,運動技能掌握規律,體現學習的科學性。
心理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團隊成員共同交流,分享個人體驗,提升認識。創造環境、充分體驗、及時表達、評價結束。發揮不同體育項目特有的育人功能,在體育運動中,體現學習的育人性。
學的結構:思、學、練、用——依據“思而后動”的教學特點,依據學生認知規律、學習規律、技能形成規律擬定思維方式、學習方式、練習方式、運用方式。思:思考問題、思維方式。學: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練:分層練習、集體練習。用:游戲運用、比賽運用、實戰運用。
教的結構:問、導、幫、評——充分發揮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從學生思、學、練、用四個方面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歸納問題、提升運用。問:核心問題、提出問題。導:引導、輔導。幫:幫助、幫扶。評:點評、評價。
“思維靈動”的評價:學生有明確的思考主題,思維活動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體現,思維訓練融入身體活動中。思維活動表現積極,能圍繞主教材開展積極的思考,整堂課學生思路清晰。
“身體運動”的評價:關注到體能、技能每一個層次的學生。以健康為本的練習密度、運動強度預設是否準確、合理、適宜,是否符合所教教材,練習密度是否達到預設目標。
“心理活動”的評價: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課堂表現,根據學生心理變化及時調整教學活動,心理活動形式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心理活動通過身體練習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