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飛
(廣西河池市南丹縣高級中學,廣西 南丹)
歷史是對人類過去重大事件的總結,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記錄,也是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傳承。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相對于中學歷史而言,內容更加深入,對于學生的學習也增加了不少負擔。因此,作為高中歷史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對歷史課堂教學活動及時進行修改和完善。
以往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理解某一時期的某些現象,從而達到讓學生建立知識、能力、思想教育一體的目標。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高中歷史教學觀念隨之發生著巨變。
新課標將課程的教學目標分解成“過程與方法的融合”“知識與能力的結合”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樹立”三部分,提出了思考、總結、實踐等過程性的學習方法,特別強調學習方法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意義,提倡學生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改革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思想轉變成了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培養。教師更加重視對學生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將以往單一的歷史教育拓展成對學生個人素質全面發展的教育手段。
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可以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一些疑惑,也會提出一些新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借助新媒體處理教材內容,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學運用新技術手段,讓學生的學習重心從學習知識轉移到學會學習的方法,從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基本的信息素養,這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通過課前制作上課必需的學習課件,創設讓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互助學習和研究討論得出正確結論。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勤動腦、多思考,對某一歷史問題進行反復研究,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明白,學生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歷史問題所進行的思維活動更激烈,學生既然能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也就不難了。
通過新技術的應用,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變得更為暢通,學生也變過去的“被動式”學習為主動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能夠更加生動、直觀地理解歷史知識的豐富內涵,在這種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還提高了學習能力,學會了學習方法。
新課改已經明確界定了教學活動的中心和重點,這就是以學生為中心。高中歷史教師將通過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
從教育這個行業誕生至今,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方法很多,在新課改背景下尤其如此。筆者在課前預習時,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閱讀背景材料,從而讓學生提前產生向歷史奧秘探索的欲望;在正常的教學中,組織學生觀看歷史題材電影,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悟課本中的道理。
古語有云:“讀史使人明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個學生都能從距離自己幾百上千年的歷史事件中感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教師的教學活動將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師積極的評價學生,能夠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刺激,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反,教師不當的評價,也可能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對不同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引導,對每一層次的內容,教師提出學生要達到的目標,學生每完成一個層次的教學內容,教師都要進行評價和鼓勵,讓學生體會成功的樂趣,增強信心,讓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進入下一個層次學習中。筆者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場合獲得不同的成功感,對于口才好、喜歡課堂發言的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正確時,當眾予以表揚;對寫作業認真和有獨立見解的學生予以高分并寫出鼓勵性的評語;對閱讀量大、有繪畫特長的學生,鼓勵他們在教室內的板報上發表歷史小論文、歷史漫畫等作品,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對學生點點滴滴的成績和進步多加鼓勵和肯定,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最終將這種信心持續保持在所有的學業中。
總之,高中歷史教師應該根據課堂教學活動的不同,按照《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積極探索、挖掘全新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教學中心,讓學生多觀察、勤動腦、勤動手,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