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志偉
(福建省龍海市港尾中學)
隨著新一輪課程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質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在這種背景下,探究式教學順應素質教育發展要求,對傳統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理念做出一系列變革,對當前高中生物教學改革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成為廣大高中生物教師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之一。
進入高中后,生物學科的學習開始與現實生活的結合更加密切,死記硬背的概念性知識點有所減少,更加強調對生物知識、現象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相關知識網絡。探究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改變老師照本宣科、學生被動接受的“灌輸式”教育,而是充分尊重學生學習自主性,通過對教案的精心組織,使學生樂于參與或自發組織一系列探索實踐過程。探究性教學強調主動思考、強調創新和實踐能力,通過有效運用探究式課堂教學,學生的思維將更加開放、活躍,交流、合作的能力也會得到極大提升,因此,該教學模式的出現,適應了高中生物學科的特點,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為學生日后走上生物科學崗位奠定良好基礎。
針對高中生物學科開展探究式教學,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財力,主要包括購進學生進行實驗所用的實驗器材、抽出專門師資力量以建設實驗教學隊伍,甚至建設專門的探究式教學基地,但從我國當前的教學實踐來看,學校一般用于探究式教學的投入甚少,難以保障專門的師資力量,這一點成為制約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學改革的關鍵因素。
探究式教學提倡將原有教材的知識體系完全打破,通過組織探究性學習,變被動為主動,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然而在日常教學中,部分教師曲解了這種教學模式,生搬硬套生物實驗、課堂討論、生活實踐、小組探討等各種先進教學模式,卻對學生的學習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學生經常以探究式教學為由自由散漫地談天說地,導致課堂效率、教學成效大打折扣。
由于當前我國采用的依然是高考選拔人才的制度,對學生的評價仍然以考分為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一考定終身”的局面。迫于升學壓力,部分教師表面按照探究式教學模式組織課堂教學,課后仍通過題海戰術來提高班級的升學率,導致對探究式教學的落實流于形式,難以實現其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初衷。
結合教材內容,教師可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創造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通過查閱教材、閱讀課外讀物或是網絡搜索等多種途徑尋求答案,并在此過程中對所學的知識加深了解。例如在教授食物的消化過程時,可以針對不同食物消化的難易程度設置問題,可詢問學生:空腹早餐吃蔬菜、肉還是面食比較好消化,并回答為什么?通過這樣一個簡單問題的提問,學生就能深刻理解食物的消化過程,并能通過深究原因,進一步認清人在食物鏈中的位置。
生物學科中有許多內容沒有標準答案,適合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開放式分組討論活動,根據學生特點將學生進行分組,引導學生討論和交流,因為開放式問題答案的包容性,通過對問題的討論與思索,每個學生都可以提出不同觀點,在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良好合作精神、溝通能力的形成。例如在講述生態系統的組成時,可讓學生分組對分解者、生產者、消費者進行角色扮演,然后向各組提出:如果生態系統中缺失了自己會引發什么樣的后果,然后也可以將這個討論進行延伸,組織學生對麻雀的天敵、食物、麻雀群體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討論出現麻雀災害的原因,從而使學生對生態系統有充分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式探究學習時,并不等于說教師可以放手不管,教師應更加注重充分發揮自己的指導作用,在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前要教給其必要的知識,而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應對通過討論產生的問題進行必要的解答,確保探究式自主學習的成效。
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是高中生物的學科特點,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也應該結合教材內容組織學生開展生物實驗或是生活實踐,從而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寓教于樂的目的。例如在學習植物分子的失水現象時,可讓學生回家腌制咸菜,通過觀察從蔬菜到咸菜的變化過程,對失水現象有一個清晰直觀的認識。又如在學習被子植物的成長發育時,可讓學生到自然中去采集各種植物,讓學生通過對比觀察,在輕松掌握所學知識的同時,形成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綜上所述,高中生物探究性學習對學生的培養和素質教育的推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廣大高中生物教師應在自己的教學中合理地運用探究性教學,才能有效激發高中生的生物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從而有效提高高中生物教學成效。
[1]劉漾華.探究式教學在高中生物新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4(14):125.
[2]朱亞萍.探究性學習和生物科學發展史教學整合時應注意的問題[J].科教文匯,2008(12):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