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奇
(江蘇省新沂市第一中學)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直輸式”教學逐漸不見了蹤影,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明顯的體現和彰顯,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越來越凸顯出重要作用。
下面具體論述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設計有效問題、安排問題的談論時間和開展方式,進行問題導學的有效性進行探討和分析。
導入的作用就是“吊胃口”。無需多言,導入的目的是強化學習動機,激發對知識的興趣,激起對學習的好奇心。學生的興趣、動力、好奇心來源于“疑問”。而疑問的來源方式是教師的提問和學生的質疑。
例如,在“日界線”的內容的學習時,教師巧妙結合一個生活中的故事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如,“一艘輪船自西向東行駛,一名孕婦在船上早產,在醫生的幫助下,孕婦順利產下一對雙胞胎,兩個孩子出生的時間僅相差5分鐘,但在記錄兩個孩子的出生時間時,后出生的妹妹竟然比先出生的還要早一天”。
于是,在學生滿臉疑惑之時,再次追問學生“有可能嗎”“是不是搞錯了”,然后,在學生們爭論之余,告訴學生:“看似不可思議,這完全有可能,這個問題的解決與本節課我們要探討的日界線問題有關,學完了日界線,這個問題就會明朗,答案就會浮出水面。”
這樣以故事性的生活實例開啟教學,并且故事中的情節——出生的時間問題,具有可疑性和趣味性,這樣的導入和問題情境,也與學習的主要內容——日界線密切相關,既增強趣味,也提升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師“導學”行為中提出的問題,對學生的知識構建起幫助作用。但在講解時,所涉及的問題,要把握一個一個原則:與知識的相關性和知識內容的連續性,注重知識的層遞性。
如,學習《地球的結構》時,呈現“鉆探技術”“火山爆發”“地殼運動”等情境,引出學生對地球結構探秘的興趣,引出地震波的概念,再引導學生思考地震波的種類——縱波和橫波,引發學生思考縱波和橫波對地球表面的作用——縱波:上下顛簸;橫波:左右搖晃。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四川汶川地震的情境而提出問題:四川汶川地震的居民,在地震發生時,當地居民是先感到上下顛簸,還是左右搖晃?
這個問題的提出是以具體的情境為基礎,以與所學的地震波密切相關,既能理解縱波、橫波,也是這個知識的具體運用,可謂問題的提出恰到好處。
對于教學難點的探討,更有必要注意問題導學的有效運用,巧妙的問題設計,以及對問題的巧妙點撥。如對于“中國工業”的教學,為什么珠江三角洲是綜合性的工業基地,學生不免會露出為難之色,通過相互討論之后,如果還不能徹底清楚的話,教師巧妙地點撥:從地理位置上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優勢,位置中心以及存在問題和發展方向等,學生會恍然醒悟,問題不言自明。
學生在一段時間的學習、討論之后,難免會顯示出困倦的情緒、厭倦的神態、疲乏的感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書到臨尾漸漸松”,致使課堂教學前緊后松,前積極后被動,前興趣盎然、后枯燥乏味等,出現積極性消退的明顯現象。此時,教師拓展性的引導或啟發性的引學,或實踐性活動的開展等,都可以將學生從低谷中推向高潮,再次激發他們探究的樂趣和情趣。
如,學習《中國工業》時,教學內容多,難度也大,經過30分鐘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或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或討論或獨立思考,或閱讀教材,或結合實例分析等,學生會感到疲憊也是情理之中。那么,在課即將結束之時,怎樣使學生再次精神百倍、信心十足地全程參與到學習中,將課堂教學畫上完美的句號,需要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如讓學生結合目前我國的工業現狀,談談工業所面臨的問題、探討以后的發展方向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凸顯學以致用原則,增強地理教學的生活化和實踐性。
新課改注重教學評價的作用,倡導評價的多元化、多樣化。教學評價可以鞏固知識、提升能力。而在教學評價時,穿插問題,以問題為介質,使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和構建、歸納由此及彼,逐步完善。
例如,學習了《營造地表形態的構造》,在課堂小結階段,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歸納,形成知識網絡。如地表形態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包括地殼運動、巖漿運動和變質作用;地殼運動又包括哪些細節、外力作用有哪幾種形式、堆積地貌和沉積巖有什么關系等問題的提出,利于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形成網狀脈絡,細化每一個細節,使知識細化,也引導學生形成能力。
總之,高中地理教學應注重問題導學的重要作用,注意問題導學的使用策略,把握好問題的度以及問題的時機,注重問題的難度,那么,問題導學可以促進教學的提升。
[1]雷方圓.“問題導學”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研究(下旬),2015(11).
[2]盧鋼,王玨.淺談高中地理教學設計中“問題導學”的運用[J].地理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