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敏
(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第二中學,河北 滄州)
初中階段是學生生物意識啟蒙時期,所以問題的存在是一定的,關鍵在于發現問題的意識與教師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的方法。所以,學生生物問題意識培養應該貫徹在生物教學的各類內容領域。下面,我便從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學生自主命題、學生試卷分析四個方面對學生生物問題意識的培養問題詳做闡述。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生物新知的主要途徑,由于知識的陌生性,此環節亦應是學生最易發現問題的部分,所以,教師應充分利用這里有利的資源,激發學生問題意識。在這里我們可以細分為幾個環節:課前預習中提出問題,課中教學中解決問題,課后匯總中依據所學知識生發新問題。
例如:在“植物細胞”一節的講解之前,我先讓學生進行預習,在預習過程中記錄下自己的問題,以在課堂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在課堂上經過匯總,學生的問題大致如下:
(1)在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時,為什么要用碘液浸泡植物標本?
(2)為什么在制作黃瓜表層果肉細胞臨時裝片時,沒有用碘液浸泡處理?
(3)植物細胞有什么樣的生命活動呢?
(4)研究植物細胞有什么意義呢?
這些問題均是學生通過自己的預習,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提取出來的,這不僅有助于教師針對性地教學,而且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我同樣通過問題導學的方式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如對于第四個問題,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倒推:為什么蔬菜有營養→為什么它會含有這樣的營養物質→人們是如何發現其營養物質的→了解營養物質的基礎→對植物細胞的分析。課后,我讓學生依據課堂所學內容提出自己依舊存在的問題,為下一步更深入的學習奠定基礎,學生會舉一反三地提出動物細胞的結構是什么樣子等問題,可見,課前、課中、課后問題的貫穿對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重要意義。
除生物講解課外,還有實驗教學課。此過程作為教學中的一部分,學生同樣是主體,教師為引導者,所以,實驗裝置的確定、實驗步驟的規劃與結論得出等所有實驗環節均應是學生自己在老師問題的引導與學生自主的問題意識指導下完成的。
例如:在“消化和吸收”一節的“饅頭為什么會變甜,其與舌的攪拌和唾液有無關系”實驗探究中,我先向學生提問:饅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無甜味,但其分解而成的麥芽糖有甜味,那么實驗探究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學生經過思考后回答:饅頭有無分解成麥芽糖,后又通過回顧前面所學知識得出用碘檢測即可的結論。在實驗進行之前,我再次提示:要探究麥芽糖的生成與攪拌和唾液有無關系,應采用控制變量法,在這里應如何控制變量?學生經過交流討論將饅頭分為三種狀態:經攪拌有唾液,未經攪拌有唾液,經攪拌無唾液,用碘分別進行變藍檢測,最后得出結論。可見,教師在實驗操作環節采取引導與放手結合的方式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真正提高學生生物實驗與學習能力。
自主命題即學生根據自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進行自主或合作出題,以實現自測自評的一種方式。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重新理解、整合所學知識,并以問題的方式提取出知識重點,這不僅能夠充分調動自己思維的主動性,深化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而且其問題意識也得到了有效的激發與鍛煉。
例如:在學習完“流動的組織——血液”一節后,我讓學生對本節內容進行自主命題,在完成之后上交并重新隨機發給班內同學進行答題。學生在出題過程中會重新細讀本節內容,并在理解的基礎上,為了給答題同學制造一定挑戰,會竭力思考挖掘知識內理。如像這樣的問題:從平原地區到高原地區的人們,其血液內紅細胞數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是對紅細胞作用的考查,但融入了實際情境與環境適應等知識,這樣的出題過程伴隨著學生對前面知識的調動與對其問題意識的有效激發。
試卷是考查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一種常用方式,其對于學生學習短板的呈現是明顯的,但在檢驗之后更為重要的是對試卷的分析,即對錯誤試題的自省與自我提問。這是學生自己發現知識漏洞并填補漏洞、完善知識的關鍵,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此環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例如:在“流動的組織——血液”一節的試卷考查后,我并沒有對學生的錯題進行直接講解,而是先讓學生再次思考試題,并在其旁邊標注自己遇到的問題,這是一個反思并搞清楚自己知識漏洞的過程,如:貧血患者在飲食上應多補充的無機鹽是什么?同學們所提問題是:什么是貧血?在這一問題提出以后,我再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學生這時所得到的答案是明確而有問題依據的,不僅能夠很好地解決其問題,還能在此過程中培養其問題意識。
問題是學生真正學會學習的關鍵,所以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當貫徹在生物學習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