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湃維
(杭州市蕭山區清江初中,浙江 杭州)
第七屆教育改革與發展圍繞著“課程設計如何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與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這一主題轟轟烈烈地展開。數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文化,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科學語言、科學思維、數學文化等加以培養。對此,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已然成為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潮流。但是,在傳統的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仍不盡如人意。原因有:
1.傳統教學理念的限制
盡管素質教育已經提出多年,但是在教學實踐活動開展中,大部分教師仍將考試作為教學的導向,在傳統的以考試為綱的教學理念的引導下,往往考試考什么,在課堂中就教給學生什么,忽視了學生的技能、素養的發展。加之,一些教師在傳統教學理念的驅使下,將學生作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往往會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學生有限的數學學習能力下,是難以對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有深刻認知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課堂學習主動性。
2.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
數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文化,還是一門極具抽象性的學科。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立足數學學科的教學規律,借助多樣化的方式將數學知識生動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興趣驅使下自主地對新知進行探究,從而掌握有價值的數學知識。但是,就傳統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情況來看,大部分教師仍采取填鴨式的方式,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堆積在學生面前。學生在大量抽象的數學知識堆積下沒有方向,既無法有效掌握數學知識,也無法積累數學學習方法,其數學素養更是不盡如人意。
因此,在數學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立足數學核心素養的有關內容,以及核心素養培養對教師的要求,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是值得我們探究的重要問題。基于此,在本文中,筆者將嘗試探索一些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方式。
數學素養作為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關注的重點問題,《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對其做出了明確的要求,數學核心素養是數學素養的延伸與落實,是在數學活動開展中,學生在知識與技能獲得的過程中,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感悟,以此形成應對未來社會發展必備的數學觀念、數學能力等。數學核心素養是學生數學知識、技能、情感等的綜合體,它指向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感悟,而非直接呈現結論性的知識。與此同時,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還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是與學生的終身發展相伴而存的,是學生更好地接受未來社會的挑戰、更好地應對未來生活的基本保障。
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要注重對學生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等的培養,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養成。只有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借助多樣化的方式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學生才能充分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自主探究、積極思考,在深入研究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把握數學的根本,從而提升數學學習水平,實現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過程中,學生應當是數學學習的發現者、探索者和研究者。學生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參與中,要自主地探究新知,思考怎樣做、做什么,而非直接接受教師所灌輸的結論性知識。
1.利用情境教學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
情境作為溝通數學與學生的橋梁,作為溝通學生與生活的橋梁,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借助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但是,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大部分學生僅僅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應對考試,在生活中無法對其進行靈活運用,甚至一些學生沒有意識到生活與數學的關系,產生了學數學無用的錯誤觀念。這種思想嚴重地扭曲了數學學科的價值。對此,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借助有效的方式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聯系起來。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運用情境教學策略,是指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引導學生學會從現實生活中抽象數學,并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生活中的問題,借此運用所學解決生活問題。在實際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首先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善于發現生活中與教學有關的數學內容,并借助情境的方式將其生動、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如此一來,學生不僅會對數學探究產生濃厚的興趣,還會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學會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以“線段、角的軸對稱性”這一內容教學為例,為了加深學生對角平分線的性質及其逆定理的理解,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在學校附近有三條馬路,其中兩兩相交,交叉路口分別是A、B、C,如果要在三個路口之間建立一個加油站,(1)要使加油站到各個路口的距離相等,需要將加油站建在哪里呢?(2)要使加油站到三條馬路的距離相等,需要將加油站建在哪里呢?在這樣的問題驅使下,學生會自主地運用所學到的垂直平分線的內容解決問題,為其在生活中運用所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2.利用個性化教學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想世界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不盡如人意,大部分學生認為學數學的目的是用數學解決數學問題。但事實上,數學思維不僅包括邏輯抽象思維,還包括理論思維、分析思維等。既然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倡導將學生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對學生的個性差異給予充分的重視,那么,在組織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極具個性化的指導,從而使每一層級的學生都能在數學思維方面得到鍛煉與發展,并使每一層級的學生在參與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實現數學學習潛能最大限度的發揮。
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應用個性化教學策略,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巧妙地設置一些具有難度的問題,以此使學生在其“最近發展區內”獲得數學思維的發展。也可以運用極具啟發性的提問策略,激勵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用數學的思維自主思考問題,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借此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如此教學,學生自然會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用數學思維探索世界。以“已知平行四邊形ABCD中,AB=DC,AD=BC,倘若要使這個四邊形成為一個長方形,你覺得要加哪些條件呢?”這一問題為例,這樣一道加條件的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可以使學生由結果進行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運用所學到的與長方形性質有關的內容,借此促進學生逆向思維的發展。
3.利用示范—模仿教學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世界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有待提高,甚至一些學生不具備數學語言能力,“會做題,不會說題”的情況大量存在。數學語言作為數學思維的載體,其早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數學學習目標之一。在數學課程改革過程中,學生在數學語言方面需要達到能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程度,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感悟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借助已經儲備的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
示范—模仿教學的應用是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發揮學生向師性的作用,引導其對教師的語言進行模仿。示范—模仿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有目的地使用數學語言進行示范,借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相應的數學語言行為進行模仿。學生在對數學語言模仿的過程中,可以將所學的數學知識內化為數學表達能力,在定向—參與性練習—自主練習—遷移這一過程中自主地用數學語言表達世界。仍以上面的加條件問題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我會引導學生自主表達自己的解題思路,在結果—過程—結果的表達下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利用直觀教學引導學生用數學模型理解世界
對于抽象思維不發達的初中生而言,數學是難以理解的。數學學習活動的開展不僅需要數學抽象思維,還需要數學直觀想象能力。對此,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借助現有的教學資源與合理的教學媒體設計,充分利用直觀教學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抽象模型能力的形成。與此同時,在直觀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還要對學生的立體感加以培養,借此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用所建立的數學模型來感知世界、理解世界、解決問題。我在組織初中數學教學活動時,往往會借助臺風、航海、工程定位等問題引導學生建立幾何圖形模型,在該模型的引導下,學生可以立足該類問題靈活地解決數學問題。
1.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學生是參與教學活動的主體,而教師要扮演引導者的角色,通過多樣化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自主探究數學知識,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為其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2.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給予充分的重視,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諸如利用情境教學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利用個性化教學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想世界、利用示范—模仿教學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世界等來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培養學生學數學和用數學的意識。
3.“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優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是一個具有雙向性的活動,對于學生來說,其在獲得數學核心素養提升的過程中,教師在因材施教原則的指導下,不斷地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調整,促進其數學專業素養的發展,實現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