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包頭市民族路小學 內蒙古包頭 014000)
語文學習是聽說讀寫訓練的有機結合,“課前三分鐘”作為口語交際訓練的重要渠道,自然成為了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說它重要,是因為在實施過程中發現,雖然每天只有短短的三分鐘說話訓練,但是日積月累形成的力量不容小視。
初探“課前三分鐘”,主要依托著以下理論依據。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課前三分鐘”的生成離不開言語組織。言語組織是指說話者運用說話規則將要表達的思想轉換成言語信息的過程。進行“課前三分鐘”說話訓練時,學生在產生了言語動機之后,就需要根據說話的目的和情境的需要,盡快地調動、篩選、組合大腦中存儲的各種有關信息,在很短的時間內大致確定表達的內容和形式,并將它們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和言語規則組織起來,使之既言之有物,主題明確,又言之有序,條理清楚。言語的組織一般分為內容的確定和形式的選擇。前者是解決說什么的問題,后者是解決怎么說的問題,兩者應當力求達到完美統一。在利用“課前三分鐘”交流時時,學生要從記憶中提取已有的知識,理解要表達的內容和言語情境,分析比較,判斷已聯想到的表達方式和詞句,做出選擇,這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視線遷移回一線課堂教學,在實踐操作層面,“課前三分鐘”也有著堅實的基礎。一方面,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作為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故語文的學習,絕不能停留在聽講、完成作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力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課前三分鐘”作為學生鍛煉口語交際能力的平臺,操作容易,緊貼學習生活,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很有意義;另一方面,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語感的培養除了有賴于閱讀的熏陶,也在于口語表達的實際操練。“課前三分鐘”作為鍛煉語文語感的有效渠道,能有效鍛煉學生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
從以上意義上講,堅持實施“課前三分鐘”頗具理論與實踐意義。于是如何提高“課前三分鐘”質量的課題就擺在了我們面前。
首先,我們“課前三分鐘”的設置要立足本年級、本班教學實際。
一二年級的學生正處在語文的啟蒙和規范階段,這個階段的語文教學便顯得尤為重要,更是為中高年級的語文學習奠定了基礎。這個階段的孩子容易對語文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所以教師在組織“課前三分鐘”時宜格外注意自己的發音和語言習慣,力求給學生樹立規范的榜樣,引導學生逐步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也正是因為本階段孩子的年齡特征,所以在“課前三分鐘”的內容設置上,知識性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鼓勵孩子敢于上臺發言展示自己,激勵孩子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復述自己感興趣的情節,使孩子在實踐中逐步獲得學習語文的自信心。
這一學段在開展“課前三分鐘”時的紀律也是尤為重要的——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他人講話的主要內容,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教師宜鼓勵學生積極地對他人的“課前三分鐘”展示進行評價,樹立表達的自信心,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相信以上這些非智力因素,對孩子的終身發展都是有深刻影響的。
進入第二學段,“課前三分鐘”的形式要逐步與我們教材的單元主題相融合。在內容上,學生的“課前三分鐘”展示要與單元主題相一致,難度上可以呈梯度,初期甚至可以引導學生從背誦課文片段開始,逐步過渡到自主搜集材料展示。在形式上,不拘一格。第二學段的孩子對各類文體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詩歌、散文、小說,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又契合主題的,都值得鼓勵,都可以推廣。這一學段的“課前三分鐘”展示需要注意的是:就展示者而言,不能滿足于講出一個故事或一段見聞,而在于講得清楚明白,講得具體生動,并且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聆聽著而言,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評價時就不理解的地方向老師或其他同學請教,為學生商討不同的意見創設寬松、民主的環境。
“課前三分鐘”在第三學段側重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的條理性,強調引導學生認真、耐心地傾聽別人的表述,并能簡要簡述,做到表達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對于高段的學生,“課前三分鐘”不能僅僅滿足于說一段話,更要說好——有條理、重點突出地分享自己的觀點。對于語文素養較好的學生,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發表有個性的見解。
其次,“課前三分鐘”的形式要力求多樣。比如在我們的一年級第一學期,第一、二周本班組織學生開展的是進行三分鐘的自我介紹。兩周的側重點也不同,第一周在于鼓勵學生大膽說話,第二周則在于引導學生思考怎么樣通過介紹能讓新同學盡快記住自己。
第三、四周的安排是組織學生分享自己開學以來有什么收獲,孩子所談的收獲可以是學習上的,更可以是生活上的。教師要及時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鼓勵大家盡快適應美好的學校生活。尤其是當有學生分享到自己的一些困惑和難處時,教師要抓住契機即時給予開導、幫助,把德育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去,力求讓學生體會到學校的溫暖、老師的關懷。
第五周至第九周則安排學生開始分享自己記住某一個漢語拼音字母或拼對一個音節的技巧或方法。這四周的時間正值拼音學習的中期,孩子們已經對拼音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不少孩子在課堂上已經想出了好多精彩的學習方法。利用“課前三分鐘”來請孩子分享,不僅可以做到資源共享,啟發其他學生也想出好的學習辦法,而且也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了這樣的觀念——學習是要講求方法的,而找到好方法不僅能獲得老師和同學們的贊揚,更能學得好、記得牢。這對于拼音教學無疑是個良性循環。
第十周至期末,“課前三分鐘”搖身一變,開始關注學生古詩的背誦。一是拼音教學已經告一段落,二來,古詩文的學習開始進入教學計劃。在課堂上,我對表現優秀的孩子及時鼓勵,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很高漲,都以背誦好古詩為榮,樹立了良好的學習態度。因時而異的“課前三分鐘”安排,主要就是考慮到不同階段學生對知識的不同追求。
這里所說的的“形式多樣”不僅僅是一學期“課前三分鐘”的形式要多,更重要的是可以隨著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而產生變化。自從班級建立起學習小組,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成為了語文課堂的日常。經過三年級兩個學期的實踐鍛煉,學生已經能熟練、高效地在小組內學習。“課前三分鐘”變單人展示為小組展示,時機已經成熟。小組展示的主題隨語文各組課文的主題而調整;形式初期相對固定:一人擔綱主持人,另外三人從不同角度進行展示,例如可以是同一主題的不同體裁文體的展示。學生逐漸適應小組合作展示“課前三分鐘”后,可放手由學習小組自行組織安排。老師的身份由指導者更多地轉變為參與者,除了制定基本的標準,宜積極肯定學生展示過程中的亮點,只要是符合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內容積極陽光的,有利于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提升的,都應得到熱情洋溢的鼓舞。
第三,“課前三分鐘”的開展一定要扎實,切忌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高效課堂的建設離不開任何一個教學環節的落實,“課前三分鐘”自然不例外。在開展時,我們教師宜及時感知學生的狀態,不斷調整策略,并在課后做及時的反思,努力使我們的“三分鐘”更具實效性!
第四,切實抓好“課前三分鐘”的質量,也需要嚴格控時,不宜打亂主體的課堂教學秩序。因為 “課前三分鐘”的價值不在于單位時間的長短多寡,而是貴在堅持。教育本身就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事業,需要我們教師摒棄浮躁的心態,組織“課前三分鐘”亦是如此。顧此失彼,是不明智的。
“課前三分鐘”雖然不是一堂課的主體,但確確實實是其有機組成部分,它的有效開展關乎學生是否能盡快從下課的放松狀態轉變為融入課堂,關乎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關乎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讓我們切實有效地開展“課前三分鐘”,讓它真真正正為語文教學服務、為學生的語文學習鋪路、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