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 甘肅蘭州 730124)
研究性學習指的學生們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自發的選擇課程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學生通過課題的研究,在實踐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學會主動探究,掌握一定的實踐和理論知識,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教學目的。
教育導師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是學生群體的多樣性以及需求的多樣性。在高中教育課程中,由于個體不同,每一組學生都有非常不同的需求、經驗和能力。教學、學習和評估不應損害或偏袒任何特定的學生群體,為了判斷是否如此,應該對任何教學、學習和評估方面的創新進行評估和分析。而研究性學習方法的學習目標較為開放,他是以探究為基礎的學習,而不是基于問題的學習,重在學習的過程并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去研究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使學生在探究問題時所發展良好的求知精神,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可以說,研究性學習過程本身就是其追求的目的,其最大的優點在于可以使所有人的潛力最大化。
傳統教學將內容限制在書本概念,規則等有關于事物內在聯系和性質的知識上。而在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中,側重于讓學生自發的了解以上的知識以后,運用相關的概念和原理做出或解決一些具體的,有實際操作價值和意義的問題,這種成果并不一定是有形的作品,可以是一個方案,甚至是一種見解,因為研究性學習在實施時重視的是學生的感性認知,這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是完全不同的。
(1)開發興趣,發現問題
研究性學習應從發展在已有理論的情況下的時間入手,開發學生的動手嘗試的興趣。由學生自己確定課題,學生們在操作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問題,嘗試自我搜集資料來解決。
(2)課堂點播,解決問題
學生們未能解決的疑問需要指導教師的幫助,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指導作用看似輕微,實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學生們難以攻克的問題教師應科學合理的集中起來,在課堂上進行點播,以實現讓學生少走彎路的的意義。
(3)評估與拓展
研究性學習雖然更強調于學習的過程,但對過程的側重不能讓教師們忽略對學生們學習成果的評價。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學評價同樣重要。美國教育家斯塔費爾比姆強調:“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學習中得到成果是一個從發散到歸納的過程。教學評價體系要從傳統的注重學生對課程的理解,知識的記憶等轉移到對知識的應用和獨立見解等等上來。評價的內容同樣需要體現出研究性學習開放性的特點,既要關注學生的智力品質,如知識與技能,方法等也要涵蓋學生的非智力品質例如學習過程中態度與價值觀。其次,評價的方式要多樣化,做到定性與量化評價結合、自評與他評結合,使評價更為公正、合理。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從它的開設條件來說,特別需要社會全方面的教育資源的支持。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教育模式不僅需要學校給與大力支持,更需要全社會創造良好的支持高中學生教育的條件和氛圍。就學校來說,學生間的學習氛圍的營造尤為重要。
(1)設計教學切入點,引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情緒與教師實施教學活動及教學質量有著緊密的聯系 。傳統教育方法大多是單方面的灌輸,而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學生的主動性,主動參與,主動探索。指導教師在傳輸知識時要提前主動深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 ,設計有吸引力的教學切入點,創設趣味性的教學情景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趣味性的學習氣氛去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點燃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激情。
(2)協商對話,專題研討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將會主動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每個人的思想都會與其他人產生激烈地碰撞,一個班級或小組在進行研究性課題的具體過程中活動中,受到個體的的主觀因素的制約是不可避免的,對于其中出現的矛盾,指導教師及時引導協商,重難點定期組織專題研討活動。這種矛盾的產生與解決會達到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鍛煉創造性思維而有所收獲的目的。
研究性學習模式使得學生從很多方面受益:學習范圍更加廣泛;他們培養了以多種方式分析和綜合信息的能力,發展獨立和合作學習。當代社會缺少的是創造性人才,而研究性學習的成果正是培養此類人才。總之,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創造力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學生終身性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