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和縣大溪中學 福建平和 363708)
可以說物理學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平常在生活中所問的為什么的問題中比如水為什么要往下流等,有許多都需要用到物理學知識來解釋。因此與其他學科相比起來,物理教學應更容易培養和維持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的熱情。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到目前在我國的許多地方,初中物理學的實際教學,仍問題多多,比如不少教師在課堂上教學的方式太過原始與機械,只習慣于就現象說理,語言缺乏靈動,課堂中缺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又比如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太過于依賴題海戰術,甚至于總是覺得學生做的習題還不夠多。顯然這樣的教學,都沒有做到以學生為本,為學考慮的教學初衷,自然所取得的教學效果也不佳。
總之初中物理學教學需要改革,需要進一步加大實施創新教育,需要物理教師在面對不時出現的新教學問題,學會并習慣從學生出發,以促進學生進一步學習物理知識為目的,進行創新實踐。
培養并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思維,需要物體教師學會大包寬松、開放、令學生舒適的新的課堂氛圍。而要實現這一方面,教師首先需轉變觀念在平時的物理課堂教學活動中,將學生定義為課堂教學中的關鍵與主體,將自己打造成為為學生學習服務,主導課堂氛圍的新角色,更好的和學生建立起新型的良性課堂,做學生的益友,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與在知識方面的不同,重視觀察與啟發,發現每一位學生自身所擁有的常處,因材施教,逐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就身邊出現的有趣的物理現象展開豐富的討論。比如我曾在上??萍汲霭嫔绨四昙壩锢斫滩牡谝粌缘谒恼露嗖实墓庖徽碌恼n堂教學中,要同學們就光的反射造成的各種奇異現象以及光對生活的作用,光還可以被用來創造怎樣的生活美,讓學生們展開思維、討論并提出自己的新見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反饋與效果。其次教師在教學中應學會寬容,允許與鼓勵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出發,以自己的認知,運用自己的所學對物理現象進行解釋,并對物理學的應用進行展望,并在這一過程中,盡量減少對學生的言論進行是與非的評價,轉而應該學會利用不時的發問與不時的言語鼓勵對學生自主進行的思維進行引導。
物理學在生活中應用頗廣,比如建筑,又比如電視、電腦,有趣的物理現象更是無處不在。為進一步改善物理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學會、愛上物理思維與自主創新思維。物理學教師應學會在實際的備課過程中,利用包括計算機技術在內的各種新媒體手段將文字與圖片進行有效的、有趣的整合,構建接近于學生生活的、平常的物理課程體系,并在學會利用這些豐富的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們就自己身邊存在的與課堂主題相關的現象進行深度思維與發散聯想。比如我在我在上海科技出版社九年級物理教材第一冊第二章電路的實際教學中,就事先在備課過程中準備了許多的包括有機器人大型宇宙飛船與貼近于學生家庭生活的某小區電路圖等多種多樣的圍繞著學生們感興趣的話題的模型與電路圖,又在課堂上讓同學們就這些電路圖的的類別與功能進行熱烈的討論,并嘗試叫學生們就電與電路的應用進一步展開聯想,并為依據自己的構思設計電路圖,并做出解釋。取得不錯的教學實際效果。
物理教師在課堂應積極為學生創設不同的問題情景,這是因為在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里,學生的思維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效果與學生的認知,而在教學活動中,創設問題的情景,顯然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與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彼此在某些知識點上存在的沖突,并進一步為得到大家都認可的正確答案而愿意進一步不斷地進行創造性思維。
以我在上海上??萍汲霭嫔绨四昙壩锢斫滩牡谝粌缘谌逻\動和力的這一章的實際教學中,在講到力的存在與作用時,就曾循序漸進地向學生拋出包括有為什么熟了的蘋果會落地,為什么我們大家都深有體會上坡艱難而下坡容易,為什么人類不能僅憑飛到天上去?為什么是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客服重力等一系列問題,讓學生來自主回答并意識到重力無處不在;又比如我在浮力的教學中,我就曾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包括:“為什么有時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萬噸巨輪,而有時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鐵片?”,為什么氣球能飛的很高很遠,而鐵球卻不能,什么是密度?密度究竟有怎樣的影響。而正是這些由我提出的問題,盤活了課堂氛圍,使得學生或者干脆站起來進行作答,又或者因心中的疑問而提出更深刻的問題,引起激烈討論。
由此看來,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良好的創新教育,需要物理教師在課堂應積極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也只有教師盡快學會在課堂上轉變自己的角色,才能保證創新教育的良好實施。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物理教師要積極要充分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創新精神,逐步引導學生學會自己發現問題、積極思維,并自己總結出物理概念、規律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培養,以保障在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拓寬的同時,思考問題的方式也在變得科學與縝密,甚至于后者才是物理教學的根本目的??傊谛碌男蝿菹?,新的教育要求與目標下,初中物理教師需秉承改革創新的理念,積極變換思維,從學生出發,想學生之所想及未想,以學生的實際生活場景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為媒體,改善物理課堂氛圍,用不斷地發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