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市東河區西腦包第二小學 內蒙古包頭 014040)
2016年起,義務教育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結合對新教材框架結構、編排立意全新設計的深入理解,和使用兩年新教材的課堂實踐,我認為作為道法課堂核心的活動設計,應該更注重學生與自然、學生與社會、學生與自我的對話,在活動中多維度地引導學生逐步探尋自己與外物和自我的關系,喚醒學生體認和內省,并找到自己知、意、言、行的準確定位,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以達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終極目標。
在道法課堂教學中,新課標提倡教學活動要從內容、空間、時間上開放和延展,正是這樣,我們選取事件題材才需要細心琢磨和體會,避免課堂活動內容松散,目標不精確。我認為活動設計要能啟迪學生與生活事件之間的對話,盡力做到選取的現實生活事件能將本課教學主題喻于其中,注重引導學生用正確的視角審視事件,用充分的時間從各個角度解析現實事例和它展現出的社會現象,讓學生與事實產生心靈的對話,將未經歷的變成經歷,將疑惑得到解答,將與以往認知沖突的見解思考明晰。比如教學《校園生活有規則》時,我先讓學生說說平常同學們下樓梯的各種表現,孩子們說得饒有興趣,有時還會發笑,當時我就出示了2009年發生在湖南省某中學發生一起傷亡慘重的校園踩踏事件。當死傷學生的照片呈現有學生眼前時,學生被驚呆了,他們此時的潛臺詞是:下樓梯不慢行會有這樣嚴重的后果呀!那個哥哥已經死了!他的媽媽哭得好傷心啊!我下樓梯可不敢再跑了!我真的不想遇到這樣可怕的事情……此時課堂再找不到神情淡然的臉了,學生都在與這件事情緊密思考和對話,有惋惜、有震驚、有害怕,但更多的是心有余悸……類似事件學生生活中并未遇到過,但是這樣設計產生了同經歷過事件相同的體驗,學生的認知由膚淺變為深刻,由漠視變為警醒,相信每位學生在下樓梯時,都會對自己說:“下樓梯,靠右行,慢慢走,不推擠。”
對于小學生,根據他們的生理特征和認知能力,道法課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培養他們能夠適應步入小學后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樂于與同學、老師交往;克服孤僻、膽怯心理,能夠感受在班隊集體中共同學習和生活的樂趣,學會在與同學交往中友善相待,互相謙讓。基于這一重要目標,我認為設計活動時,要重視啟迪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最好是能展現多元的學生為人處事的特點,全面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引起學生之間的觀察和思考:某某同學說話為什么同學們都愛聽?某某同學遇到這樣的事情怎么就有這么好的主意?某某同學這次真的生我氣了,真的是我不對嗎?等等。讓學生個體之間的彼此磨合的對話產生他律的教育力量。如果活動中能提供讓學生進行角色的轉換自由思考、產生矛盾和內心沖突的交往氛圍,這也是在促進個性發展,學生之間互相的影響過程是學生自省內化的過程,除了要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意見和見解,也要學會傾聽,理解和尊重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觀點和態度,學生的言行方式才會改變,合作的精神才能逐步形成。
新課標中提到道法課堂主要是幫助小學生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提高他們對小學生活的適應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態度。我發現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痛苦困惑存在,有時是對外矛盾,但更多的是自我經歷改變時產生的矛盾,這既是道法課想要攻克的難點,也是我們教師設計道法課的燃點。我認為在設計活動時,根據教材內容確立角色身份,讓學生以主體角色身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啟發和縱深學生與自我的對話尤為重要。我在教學《自己的事情主動做》一課時,提前征得家長的配合,采集了大量學生在家管理自主事務的圖文資料,并且制作成電子相冊進行播放,自主事務做得好的孩子在全班同學面前得到了贊許,都特別自豪。我請小記者們對其中幾位進行了采訪,中心提問為“請問你是用什么時間來整理書桌和床鋪的?大約需要多少時間呢?”;“這些時間你想不想用來玩呢?為什么?”;“你是怎么做到主動做,而且堅持了下來呢?”我相信在這些學生進行實情表述的時候,那些平時東西不懂得整理,內務比較亂,經常找不到東西的學生定會產生這樣的自我對話:“我也想有這么整齊的書桌和小屋。”“原來整理東西也用不了很多的時間啊!”“我今天也好好收拾收拾我的物品吧,好幾次我都找不到東西” ……這個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想象、移情、神思、感悟等多種心理活動的自我對話,產生新的思考和見解。最后,又通過自我反思使經驗內化為自我的感悟,使感悟到的東西成為個性化的知識經驗。
道法教育是一種感動。我認為,煥發生命活力、閃爍人文精神、凝聚理性智慧,才是理想的道法課。教育家朱永新老師說“學生歡迎沒有教育痕跡的交流,歡迎沒有心理距離的對話,歡迎促膝談心的氣氛。”所以,教師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精神風貌,要彰顯個人的魅力,要用心傾聽學生的聲音,及時地將有價值的資源吸納到教學中去,使生成變為幫助學生探尋“道路”的突破口。其次,活動進行中,不要總想著預設的內容,要以平等接納的態度,細心傾聽學生的聲音,引導學生不做任何掩飾和偽裝,不為了迎合老師或者同學而表達自己。再次,課堂活動中要留有充分的空間理解和尊重學生的差異,評價時不受先入之見的影響,在這種充滿精神交流和價值分享的師生對話中,學生得到了熱情的關愛和激勵,積極探索得到了真誠的贊賞,而在認識和情感的深化交融中也將產生教學預期行為動機,我們的教學目標也就能很好地實現了。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社會規范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內化”。所以,道法課堂活動設計中要充滿如上四種能夠觸動學生內心世界的對話,這是引領學生精神成長與思想的重要路徑。讓道法課堂活動中學生與事件的對話、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與自我的對話和學生與教師的精神對話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