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綏化市一曼小學 齊麗紅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學習知識、增長見識的重要時期。但由于小學生年紀小,是非辨別能力與自制力都很有限,極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思想品德課程的開設正是為了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這對他們今后的學習與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傳統教學理念的作用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效率難以提升,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效用。在新課改日益深化的今天,有必要對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方法加以改進和完善,不斷提高其教學質量。
情境教學是當前一種常用的教學模式,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導他們進入情境中去主動獲取知識。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促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用圖片、視頻、音頻等載體,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此外,教師可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學生參與故事的演繹、討論、思考,這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能引起內心的觸動,促使他們主動思考,繼而提高他們的思想品德素養。比如,在教學四年級《伸出愛的手》一課時,筆者要求學生自行搜集一些關于幫助殘疾人的故事,在課堂上講給同學們聽,通過聽故事、講故事,學生學會了關心他人。正是讓學生人人都參與進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讓他們在游戲活動中體現出童真、童趣。比如,讓孩子們體驗殘疾人的生活:用一只手穿衣服,或者用一只手收拾書包打開書本,又或者用單腳走路……在學生體驗時,教師及時給予點撥,讓學生相互交流感受與體會,使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殘疾人生活是多么的艱辛。作為肢體健全的我們應該感到幸運,并給予殘疾人關愛與幫助,而不是在一旁嘲笑。通過引導學生親身參與,親自感受,能有效激起學生的同情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愛的種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促使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只有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集中注意力聽講,教學效率才會提升。因此,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思想品德教師應努力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對思想品德課的學習熱情。教學活動是一個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因此思想品德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比如,在學習三年級《鄰居家的小伙伴》一課時,先讓學生講一講在鄰居中自己有沒有好伙伴,向同學們介紹自己最好的小伙伴。隨后,為學生播放《雅各布的故事》,提出問題:雅各布與中國爸爸趙小剛為什么能成為好伙伴?通過分組討論后,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說明理由。然后,繼續讓學生思考,自己與小伙伴有矛盾后,是怎樣和好的?還有解決不了的矛盾嗎?通過上述一系列問題的創設,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由于這與孩子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孩子們的學習熱情也非常高。
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榜樣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特別是小學生,他們的人生就像一張白紙,需要不斷填補才能逐漸充實。家長、教師、小伙伴都是孩子們模仿的對象,他們的很多行為習慣都是通過模仿形成的。而在學校里,教師在學生心中有著極高的地位,因此也是他們主要的模仿對象。這要求小學思想品德教師在上好課的同時,還應以身作則,充分發揮榜樣作用,讓學生在模仿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個人的道德素養。比如,教師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尊老愛幼、遵守社會公共秩序、講文明、團結友愛。教師必須言行一致,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習慣,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
思想品德課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小學思想品德教師不能將教學僅僅局限在課堂45分鐘與課本教材上。與社會這個大學堂相比,課本教材上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為此,教師應根據教材要求,積極拓展和創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促進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多元化發展。一方面,要經常組織課外實踐活動,可經常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心,讓他們從生活中懂得關愛、體諒他人,懂得幫助他人的意義。例如,在教學四年級《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一課前,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實地調查收集家鄉的小故事、家鄉的美景、家鄉的變化等。另一方面,可搜集生活中一些典型的道德案例,利用圖片或視頻進行展示,引導學生分析,達到拓展教學內容的目的。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師要增強創新意識,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積極探索更多有益的教學方式方法,不斷提高思想品德教學效率,培養更多品德優秀的學生。
[1]易先蘭.談如何讓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3,7(31):34-35.
[2]王永.小學思想品德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探討[J].好家長,2015,24(8):133-133.
[3]王志英.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現代農村科技,2010,27(6):3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