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允
(湖南省郴州市蘇園中學,湖南 郴州)
小學階段的教育對于整個學習生涯具有十分關鍵的意義,對學生未來的發展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小學語文作為小學課程中的重要學科,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表達和應用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對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以及運用能力進行培養,積極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豐富自己的積累,培養情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實際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使學生從對漢語文化的學習到價值觀的一個系統的標準。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及建構工作是需要一步一步進行的,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形成良好的習慣以及學習能力,最終實現語文學習的目標,學生在對語文內容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是對知識的記憶,還應該對知識以外的核心素養進行掌握。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思維能力。
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習的重點就是對生字、生詞的學習以及掌握,這既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同時也是語文建構和運用以及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在對語言進行建構的過程中除了要求學生掌握生字生詞之外,還應該關注語言運用的能力,主要包含根據字與字、詞與詞之間的搭配以及基本句型的學習以及應用。教師應該以對語言建構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基礎進行課堂設計以及教學實踐工作;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指導學生感受及體驗語言,從而掌握核心素養。
通過對教學目標進行相關分析我們發現,從內涵的角度來看,語文核心素養與語文教學的要求基本一致;從開始進行語文的建構,到對詞語背后的感情色彩進行感受,到最后的文章感情的表達,這是一個十分系統的過程。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以語言構建和運用為基礎,能夠對教學目標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更快地實現教學目標,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
促進語文思維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的載體就是各種各樣的文章。想要對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進行培養,教師就應該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在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對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和所描繪的情景進行體會,之后形成自己的語文思維方式。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了對知識的記憶以及背誦上,更加注重對知識點的掌握,而忽略了學生對語文思想的理解和對課本之外內容的聯想。隨著語文核心素養的深入,要求對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進行不斷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應該對學生的閱讀方式以及閱讀方法進行引導,還應該在閱讀完成之后進行后續的聯想及討論工作。教師和學生應該進行不斷溝通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幫助學生解決困難,使學生能夠展開無限聯想,拓展學生的思維,對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行培養。與此同時,語文思維方式還能夠強化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以及分析、解決問題水平的提高。
對學生進行語文審美鑒賞素養的培養,實際上就是陶冶學生的情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一定的審美理念,將語文課本內容作為載體,對學生進行來自美的影響和熏陶,從而實現對學生心靈的陶冶以及塑造的最終目的。特別是教學中國古詩詞時,可以通過詩詞內容創建優美的意境,通過實際的審美實踐活動來對學生的欣賞能力以及文學創造能力進行培養。
小學語文多具備的文化傳承能力是語言本身就帶有的人文性特征,通過對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價值進行相關分析不難看出,小學語文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強化對于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能夠對中華民族文化有正確的認識,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創造力,具有諸多優勢,同時這些優勢也是無法替代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以及理解,借助相關的文學活動以及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以及繼承。比如在端午節和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當中,我們可以通過對節日的來源、民俗習慣以及相關的文學作品進行了解逐漸形成一個立體的認知體系,強化對學生語文文化傳承素養的培養。
小學語文對學生來說是一門十分基礎的學科,對于整個學習階段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在對語文核心素養進行培養的過程當中,不僅要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升,更多的是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對促進他們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提供幫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將教學重點放在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上,建立更加有利于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環境,實現課堂教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