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佳
(太原市第三實驗中學校,山西 太原)
在小學教學中,美術課程雖沒有語數外受重視,但它卻是一門可以提升審美能力的學科。課程以簡單的線條與鮮艷的色彩作為內容,滿足了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更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提起思維創造力,便不得不說它在美術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創造力即開發潛能,是每個人在生活經驗與知識文化中的創新,并通過這一新穎獨特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多是畫圖演示,難以滿足教學需求、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1]。所以,教師在進行美術教育時,應變更教學方式,讓學生產生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以此提高他們在生活中的審美意識與想象能力,從而使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質量得到飛躍進步。
每個小學生的教育背景、家庭環境都不同,導致了個體具有差異性。一些受過基礎培訓的學生已經對美術有了簡單了解,而一些零基礎的學生卻感到陌生。教師要著手基礎,讓每個學生習慣自身的教育方式,讓學生樹立自信心,大膽發揮思維想象力。例如,教師可以以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圖形入手,教學生如何繪畫。用簡筆勾勒出“愚公移山”景象,每個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同,繪畫出的內容也有所不同,可以從別人的創新中汲取經驗,開拓思維,從而提高自身,并在相互幫助中進步。
據統計,人類有一種傳統的思維定勢,即遇到類似問題常用同樣方式去解決。思維定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們解決問題,但有利也有弊,它也會限制人們去突破傳統,制衡創新能力。因此,若想突破原有的思維慣性,就要用獨樹一幟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以下幾種途徑可以突破思維定勢。
當教師讓學生畫足球時,因為學生對足球熟悉,并且足球又是一個具體的物品。這就是一個形象化的任務,學生極容易畫出千篇一律的足球。若教師布置抽象化的作業,就可以很好地發揮學生潛能,將想象力進行到底。如教師讓學生畫出對足球的喜愛,學生就會通過不同的人、事、物展示繪畫作品,這就會跳出傳統思維進行深掘,開發抽象化的思維創作。
教師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時,不圈定范圍,有利于學生拓展思維及個性化的發展。如讓學生為父母畫一幅畫,可以是父母在任何時間場所的神態、動作等,這不僅可以讓他們畫出自己心中的父母,還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生活。然后讓學生們交換作品,相互欣賞,增強團隊意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有效啟發學生的想象力是培養創造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利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在生活中的聯想能力。一是可以做添畫練習,學生自由想象,在教師準備好的黑板上繪畫。如教師畫了一個蘋果,學生在經過思考后,有的畫盤子,有的畫籃子,還有的畫一棵果樹,充分展現了聯想能力。二是課文想象繪畫。教師讓學生為閱讀過的文章畫插圖,這既能讓學生鞏固課文內容,也能很好地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如《烏鴉喝水》一文,學生想象奇異,創作成畫,甚至有的學生在原文的基礎上通過繪畫創作添了后續。三是科幻畫,是學生展示想象力的最佳表現方式。小學生對宇宙萬物心存好奇,都有一個科幻夢,教師只要稍加輔導,他們便能夠感性作畫。
在傳統美術教學中,教具與方式枯燥無味,不能吸引學生眼球,產生興趣。對于那些美術課程中的理論內容,教師慣用生澀難懂的話語進行描述,學生無法深入理解,更難以產生興趣。師生間的交流難以引起共鳴,這導致小學美術教學一度出現瓶頸,停滯原地,無法進步。近年來,多門學科中引入了多媒體設備,先進的信息化技術以生動的畫面、簡單的操作為學生展示課程中的難點重點,使教育不再如傳統教學般枯燥無味,更使傳統教具無法展示的瓶頸迎刃而解,讓學生了解了五彩繽紛的世界。如畫《美妙的大自然》時,學生通過課本只能了解到幾幅插圖,而通過多媒體設備就可以充分了解全世界各地的自然風光,讓學生拓寬眼界,拓展思維,從而提高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創造力是每個人未來的希望,更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奠基石。小學美術雖然是一門簡單的學科,但它卻是讓學生從小樹立審美情操的啟蒙課程。創新能力對學生的個性培養與發展空間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突破傳統思維,加強與學生間的交流,利用多媒體設備,改變教具不足與陳舊的教學模式,結合教材內容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拓展思維,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為今后的生活事業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