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勇
(四川省閬中市文成鎮中心學校,四川 閬中)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生的必修課,是讓初中生了解何為法、如何用法等法律知識,明榮辱、知廉恥的基本課程,但是傳統的“灌輸教育”削弱了學生探究法治知識與道德情感的積極性,導致學生無法樹立良好的法治意識與道德觀念。歸根究底,就是教師忽視了初中生的學習感受與情感取向,而要想改變這個教學局面,教師也必須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情感教育。
許多教師常常會按部就班地引導學生朗讀、背誦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相關知識,很少會挖掘這些文字的隱含深意。然而,現行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收錄了相關案例,意在通過案例來展示課程知識。對此,教師應深入分解與剖析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利用現有教材知識來喚起學生情感,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有所期待。
就如“師生交往”一課介紹了教師、學生之間的交往準則,指出師生之間應相互尊重、彼此真誠,學生要愛戴、理解教師,教師也要尊重、關愛學生。本課知識與初中生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關,對教師、學生同時起到指導與啟發作用。筆者認為,學好本課可以改變教師、學生僵化、有隔閡的師生關系,能夠重新讓學生信任與尊重教師,使其了解教師的批評與表揚的深遠用意,進而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因此,在本課教學中,筆者制訂了三個教學目標:教師、學生要懂得換位思考,以真誠待人、實現友愛共處;教師應用真誠的話語來向學生表述自己對每一位同學的濃厚愛意,學生也應學著體諒教師,師生之間嘗試平等共處;學習“教學相長”的內涵以及師生交往與溝通的具體方法,解釋恰當的教師表揚與批評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從這三個教學目標來看,筆者將“情感目標”作為首要教學目標,然后依次是能力目標與知識目標,這就表明筆者更加重視學生在本課所產生的情感,關注的是本課知識對學生思想與感官所產生的影響。
情境是實施情感教育的最佳途徑之一,也是最為便利可行的情感教學方式。這是因為人類本就是順應環境而生、而發展的生物,人們所形成的各種觀念與情感也都是在特定環境中產生的。針對這一成長特點,教師可通過創設情境來喚起學生共鳴,使初中生觸景生情,進而實現情感教育。
在“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課中,筆者先以《歌舞青春》這一電影片段來吸引學生興趣,使其在電影推動下產生一種熱血之情,而實踐證明,學生也在視頻引導下產生了追求理想、要活得精彩等多種情感。趁著學生熱情高漲之際,筆者又引入了我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相關案例,這些案例以畢懷彬、孟佩杰、白方禮等人甘于為人民付出為主,可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在這些案例引導下,絕大多數學生都積極表述了自己對生命的看法,比如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奉獻自己的才華與智慧,從而延長生命的深度;不可放棄理想與追求,因為沒有夢想的人生寡淡無味等等,也有一部分同學對自己未來的生活表示了期待。這些學習行為表示初中生已經投入了自身的情感,也代表著情感教育的有效落實。
許多初中生不喜歡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直接原因在于他們認為道德與法治課程與自己的現實生活相距甚遠,沒有真實感與代入感。而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所以教師應適當開發生活資源來補充道德與法治案例,讓初中生學習身邊現存的道德與法治知識,以生活來喚醒學生的情感,誘導學生積極思考。
在“家的意味”一課中,筆者提前收集了電子版的“學生全家?!?,將其制作成電子影冊,在課堂上進行多媒體播放。同時,筆者在課前也通過網絡調查,詢問并收集了各位學生家長記憶最深刻的家庭記事,比如春節全家團圓、全家定期出門旅游、子女第一次為父母做飯洗衣等等。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筆者一一展示這些案例,學生可對號入座。這些案例喚起了初中生的生活回憶,使學生燃起了熱愛家庭、感恩家庭的幸福情感。之后,筆者引導初中生講述他們個人對“家”的認識,學生也暢所欲言。
總而言之,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德育教學的基本內容,對于優化初中生的道德品質,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需要以情感教育來強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與作用,使初中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中懂得真善美與假丑惡,使其懂得作為“人”的底線與道德約束,進而自覺規范個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