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賀英
(福建省平潭城關中學,福建 平潭)
在很多人眼中,化學這門學科與生活之間還是有一段相對遙遠的距離,其實不然,化學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我們身邊所有的東西都是由化學元素構成,可以說,我們就生活在化學世界中。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外,還要注重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審美教育,幫助學生擺脫對化學這個學科“枯燥”的刻板印象,讓學生見識到化學獨特的“美”,激發學生對這個學科的學習熱情。化學的學習對學生的影響是源遠流長的,在高中化學課堂滲透美育是相當重要的,以下是我在高中化學課堂滲透美育的心得。
化學本身就是一門概念抽象、內容復雜的學科,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是以教師的言語為主,就算現在的多媒體技術再普及,它也只能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小助手”,傳統的口耳相傳的教學模式才是教學不可動搖的根基。對于教師的課堂語言,一是要清楚準確,詳略得當,讓學生感受到化學是一門嚴謹性很強的學科,對待化學學習一定要抱著謹慎的態度;二是要通俗易懂,由淺入深,高中化學本來就存在著一定的學習難度,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用比較接近學生生活的語言解釋問題;三是要優美動人、富有韻律,當學生隨著老師的指引探索課文,在無形當中,他們就會已學會了課本知識。例如,在解釋“將pH=4的鹽酸稀釋10000倍,得到的溶液pH≠8”這個關鍵例子時,我先是運用理論的知識來解釋,發現大部分同學都一臉茫然,難以消化,我就換個角度,詢問學生們:“若往糖水里一直加水,糖水會變咸嗎?”經我這么一啟發,許多學生都露出會心的微笑,我想這就是課堂語言的魅力吧,教師的課堂語言能起到引人入勝、化難為易的教學效果,運用得當的話,對教師和學生都有很大的幫助。
情境設置是教師將學生帶入學習內容的慣用手法,這個教學步驟幾乎在每堂新課之前都有,雖不起眼,不過它對一堂課往往能起到“定調”的作用。例如,在教學氯氣這方面內容的時候,許多教師都喜歡從氯氣泄漏事故或者它在世界大戰期間被當作“武器”這方面內容講起,這樣學生馬上就會給氯氣貼上“危險、可怕、不能接觸”的標簽,進而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化學就是這樣一門風險極高的學科,對化學實驗馬上產生畏懼情緒。要想激勵學生對化學的興趣,首要的是讓學生見識這個學科的美,所以就要設立良好的教學情境,若從氯氣用來做漂白劑和消毒自來水開講,學生馬上就會產生好的印象,因為貼近生活,大部分學生在接下來的課堂都會集中注意力,探索原因。之后再告訴學生氯氣的不足與危害,學生有了之前的知識做“緩沖”,便能接受它的不足之處,這是之前的教學所無法達到的成效。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將化學美的一面展現在學生面前,一改以往學生對化學“危險、乏味”的印象,帶學生認識化學是一門生機勃勃、趣味盎然的自然科學,讓他們體會化學所帶給我們的美的感受。
實驗現象是學生洞悉化學世界的窗口,是人類創造性的體現,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實驗過程往往能夠更加輕易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親眼見識物質的變化規律,與化學真正地零距離接觸。例如,我在班級做鈉與水的反應實驗,學生對實驗都抱著一種好奇的心態,幾乎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講臺上,之后“浮、熔、游、響、紅”的實驗現象雖有點短暫,不過還是收到了一片驚呼,學生的學習狀態達到了頂點,課堂的學習氛圍也是異常濃厚,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一直處于較為亢奮的狀態,想象和理解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學習效果也是很顯著的。當學生見識到化學世界的奇妙與美麗之后,就會受到好奇心的驅使在功課上下功夫,試著解釋這一奇妙的化學現象,這樣懷揣著動力的學習方式正是學生所需要的。教師要盡量多讓學生動手實踐,讓他們在繽紛的物質世界中見識化學之美,并且不斷提升自己的創造能力。
我們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課本教材的內容全是化學家們不懈探究的成果,教師很有必要帶學生了解化學家們極其嚴謹、執著的工作方式、嚴于律己的品質,以及他們的成就所帶給人類社會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在教學新知識之前,都會適當地給學生講述一些化學史,讓學生了解我國人民為世界化學史付出的辛勞與創造的功勛,“四大發明”與瓷器文明大大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光輝值得我們當代人歌頌。還有國外的居里夫婦,他們終此一生就為了鐳的研究,最后成功地將鐳元素帶給世界,不過長期的化學研究變相地減短了他們的壽命,他們與化學的故事使許多學生感動不已,讓他們感受到當下學習機會的珍貴。
總而言之,美并不只是自然山川、人類社會與人文社科的囊中之物,它也廣泛存在于像化學這樣的高邏輯性的學科之中,只是學生容易一葉障目,不懂得用心去發現,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通過課堂語言、情境創設、實驗與名人事跡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他們在緊張的學習中能夠與美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