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宏東
(肥東縣肥東第一中學,安徽 合肥)
我校是一所城鎮中學,但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通過調查問卷發現,家長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父母的文化涵養嚴重影響了家庭教育立德樹人的質量要求。
平等的溝通交流是家教的首要條件。調查數據顯示,很多家長采取的都是命令式的溝通方式,他們的口頭禪就是“不應該”或“不許”,且主要內容都是孩子的學習問題,立德樹人方面很少涉及。
父母外出打工后,祖輩或其他年老的親戚成了孩子的監護人。老輩的文化水平更低,相當多的人還沒有文化,根本認識不到家庭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意義。他們對孩子的關心基本停留在生活起居的照顧上,忽視了對孩子心靈世界、情感世界及立德樹人的培育。
大多數家長都認為孩子的教育就是學校的事情,是老師的事情。一些家長就算在家,也很少和孩子溝通,即使交流也僅僅是學習成績的問題;外出務工的,平時也基本不和孩子聯系,偶爾打打電話,也只是淡淡的幾句說教,缺少基本的立德樹人教育。
許多家長只盯著孩子的學業成績,很少注重孩子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引導。在他們看來,只要孩子分數高,就萬事大吉。他們不會教育孩子,甚至因為害怕孩子逆反而不敢去教育。家庭教育的目標功利化了。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是現代教育的三個方面,是培養人才不可缺少的環節。家長學校作為聯系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紐帶,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校關工委多年以前就開辦了家長學校,在辦學形式、輔導方法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家庭教育的立德樹人則成了當下家長學校授課的主要內容。
為此,學校一方面精心挑選理論上有水平、實踐上有經驗的優秀教師和家長來校和家長學員交流互動,另一方面邀請專家和家教成功人士來校授課,以此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家長對家庭教育立德樹人重要性的認識。
家長學校教學內容的取舍,我們注意到以下幾點:(1)課前走訪調查摸清情況,掌握家長最關心的立德樹人焦點問題;(2)區別學員的不同層次,加強教學的針對性;(3)根據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組織家長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基本知識,結合案例進行討論,保證每次學習學員都有所收獲。
學校每學期召開一次家長會,要求班主任講課要生動有趣、深入淺出,要聯系實際貼近生活,使家長聽得入耳入心。至于形式則不拘一格,可授課與咨詢相結合、主講與助講相結合,還可組織專題討論、交流教育經驗,讓家長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我們一改以往傳喚家長的做法,利用中午或下午放學時間,走進學生家庭,著重了解孩子在家各方面的表現情況,全面反饋學生在校表現情況,引導家長樹立立德樹人的育子觀。交流的原則是少些挑剔多些寬容,少些理想多點現實,少點責備多點理解和尊重。
無論社會怎么發展,家校互動永遠不會落伍。家訪、電話等形式,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家長平等地與孩子交流,以充滿正能量的言行去感染感化孩子,以科學合理的方式疏導釋放孩子的負能量;可以使爺爺奶奶輩重新思考,改變過去只養不教和教而無果的現象,跟上新形勢;可以使得單親家庭孩子的監護人明確自己的責任。
為發揮典型的帶動作用,學校定期召開家教立德樹人經驗交流會,讓家長們暢談自己的家教體會。如怎樣在生活小事中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去影響自己的子女;怎樣利用自己工作的經驗教訓,去引導孩子認識立德樹人的重要性;怎樣與孩子一起學習共同成長等。
學校也印發了《家庭教育立德樹人材料匯編》《家庭教育經驗交流匯編》《家庭教育立德樹人典型案例》等相關材料,發放給每一位家長,讓他們加強學習,與時俱進,并通過學生及時了解家長的學習動態。
近年來,學校根據家長的文化層次開設不同的特色課程,構建家長學校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強化家長立德樹人的教育觀念。
這些特色課程中反響較大的有“我與孩子共成長”“我對孩子說說真心話”等課程。我們以它們為抓手,引導家長推進立德樹人教育。
(1)領導直管,班主任授課
學校高度重視此項課程,成立了由校領導、名班主任、家長代表組成的立德樹人課程領導小組。小組定期召開碰頭會,利用各種形式廣泛宣傳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性,通過張掛宣傳標語、舉辦座談會、發放《致家長的一封信》等形式,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學校的這項工作。
立德樹人課程由班主任擔任授課教師。領導小組定期召開班主任會議,認真研究課程相關內容、教學方式、作業設計等,盡力提升所有班主任立德樹人的素養。
(2)多種形式教學,形成教育合力
根據本地現實情況,我們實施班級為主學校為輔的組織形式。每期家長學校、每次家長會,先由學校召開立德樹人專題會、學生素養通報會,然后以班級為單位,由班主任多形式授課,與家長一起共商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的問題。
比如情景演示。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立德樹人的音頻視頻,潛移默化地提高家長育子水平。
比如案例分析。通過案例分析,讓家長認識到正確的教育方式是什么,并自我對照查找差距。案例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還有家長學員好的反思及典型孩子對父母的評價等。
比如討論互動。教師虛擬情境,引導家長互相討論,在各抒己見中澄清認識,共同提高。
(3)健全檔案,評價激勵
為了增強立德樹人課程的實效,我們建立了家長學員檔案,包括學籍檔案、考勤表、評價記錄、家長反饋卡等。學校制訂了科學的評價方案,將家長的學習過程和效果綜合起來評價,發現典型,大力宣傳,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和榜樣的示范作用。這也激發了家長到校學習的熱情。
隨著社會發展,家長基本上使用了智能手機。這就為學校和家庭的聯系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模式,各種社交平臺都是交流的紐帶,于是家校互動平臺、班級微信群等紛紛涌現,不僅給家長及時、準確地傳送學生素質情況等信息,也為家庭立德樹人教育提供咨詢、建議、指導。
我們利用網絡平臺及時發布相關學習內容和活動開展情況,讓家長心中有數,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為了增強交流的實效性,我們給每位學員建立了一份親子電子檔案,有以下幾個板塊:現代好家長的要求、家長學校立德樹人課程計劃、學校圖書室有關家庭教育的書籍目錄(家長可持學生借書證借閱)、家風家訓家教故事、家教經驗摘錄、參加家校活動后的感想。要求家長及時上傳自己的學習心得和學習體會。針對部分家長學習松懈的狀況,班主任或電話溫馨提示,或通過孩子善意提醒。
為了讓經典誦讀助推立德樹人教育,學校開展了親子共讀活動,讓讀書活動從學校延伸到家庭。
學校首先給每位家長寄發“親子共讀倡議書”,內容是請父母每天堅持和孩子一起共享20分鐘的閱讀時光,請他們督促孩子,也允許孩子督促父母,共同營造一個安靜的閱讀氛圍,父母還要經常帶孩子到實體書店購書、到圖書館借書、到網上下載,拓寬閱讀渠道。積極引導家長做到在孩子生日時以書為禮物,在過節時以書為紅包。
廣泛宣傳動員后,先在各班挑選5個家庭進行實驗,成立家長讀書委員會,摸索經驗,而后逐步推開。同時各班建立讀書微信群,確定經典篇目。家長則定期填寫“親子共讀反饋表”。
同時,用各種活動鋪路。學校、班級舉行讀書交流會,通過才藝展示、合作誦讀、簡短舞臺劇等形式展示閱讀成果。至于交流內容可以是談談自己怎樣在家庭中營造讀書氛圍、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等,也可以是談談與孩子一起讀書的快樂,講述親子閱讀過程中發生的故事等。
班級還可以開展讀書卡片設計、親子共讀手抄報比賽、讀書名言征集、讀書筆記展評等活動。
學校則可運用錄像、照片等形式,進行親子閱讀活動成果的匯報與展示,開展“親子閱讀優秀家庭”的評選。
為進一步弘揚傳統家庭美德,營造家庭教育立德樹人的氛圍,學校始終把家風家訓的引導放在重要位置,組織開展了多層面、多形式的家風家訓宣傳活動,開展了“家風家訓伴我行”征文演講活動,引導學生和家長從自身做起、從家庭做起,講道德、守規矩、重家風,自覺傳承家規家訓。
學校關工委也積極發揮家風的引領作用,將傳統家風家規家訓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以李鴻章故居、包公故里文化圈為核心,創建家風家規家訓教育基地;請專家、辦講座、開專欄,細細梳理家訓的深厚內涵和意義,弘揚優良家風的正能量。還圍繞“傳承家風家訓、共建和諧社會”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如收集家規家訓故事,開展“尋好家訓傳好家風”活動等。
“親情作業”是指學校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相應的教育內容和實踐方式讓學生與家長一起完成,包括小活動、小體驗、小家務、小調查、小制作等,具有生活性、實踐性、互動性、研究性等特征。在此過程中讓學生感悟親情,立德樹人。
“親情作業”的設計既關注共性又關注差異性。針對單親家庭、離異家庭和留守孩子往往先進行調查研究,再設計合適的親情作業及實施方案。
“親情作業”的實施至關重要。一是師生互動討論計劃。“親情作業”先由學生根據家庭實際狀況并征求家長意見進行設計,需要經過老師的審核。二是親子互動落實計劃。根據老師的要求,學生自己或者邀請父母共同開展活動,填寫“親情作業”報告。三是生生互動相互評價。將帶回來的圖文并茂的“親情作業”報告,在全班進行展示交流,并由老師與同學進行評比,在班會、校會、家長會上進行表彰。
比如,我們曾在高一年級開展過以“講孝子故事,創和諧家庭”為主題的“四個一”親情作業活動:一是雙方各講一個父慈子孝的故事,二是各給對方寫一封書信,三是各做一件讓對方感動的事,四是共同設計一份謳歌親情的手抄報。此類活動的開展,既貼近學生和家長的生活實際,又觸動了孩子思想,凈化了孩子心靈,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