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梅河口市實驗中學 吉林梅河口 135000)
音樂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能“終身熱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人”。強調音樂興趣的愛好與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強調通過音樂教育開發創造潛能,培養全面、和諧、充分發展的個體才是音樂教學追求的目標。在我們的音樂課堂中需要有創新的教學意識,這樣才能讓教學更加輕松,讓學生學有所樂,更富有個性。
新課程新理念的重要體現是:“以人為本”,“教育應關心人,尊重人,發展人”。從中我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因而,建立一種突出學生發展,以“主體性、創新性”為特征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開放性音樂教學模式為重點。幫助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創新的教與學的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實踐中學習,搭建讓學生自主表演的“旋轉舞臺”和“夢想劇場”,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協調能力和創新思維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1. 發散思維,煥發活力
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是讓學生根據自身對音樂的體驗,去理解音樂內容,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用多種思維方式去探索問題。使學生始終以積極多變的思維參與教學,不僅開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還提高了學生的音樂鑒賞力和音樂表現力。在此類開放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真正成為學習音樂的主人,通過自主地體驗和探索,求新、求異、求廣地學習,逐步培養了創新的意識和膽識,從而使音樂課真正的“活”起來,煥發出創造的活力。
2.創新教法,大膽實踐
因為音樂最具不確定性,解釋的自由度也是最大的,所以音樂可以讓每一位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想象、解釋和宣泄自己的情感,體現自我個性。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通過音樂活動過程的展開,來激發學生創新的潛能,給他們探究問題,探詢知識的空間,讓他們大膽想象,自由創造。這樣,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欲望,在以后的創作環節中,學生都爭相要求進行創作表演,獲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創設舞臺,展示自我
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一節良好的音樂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分小組進行活動,使動覺參與和心靈參與相結合。從而達到個體動靜互換,整體動靜互換,使一節課張弛有度。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用聲勢、身體、樂器、伴奏、合奏、表演、討論等方法調動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學生在動中學音樂,在動中感受音樂,在動中發展想象,在動中愉悅身心。
多媒體教學手段具有鮮明生動、具體直觀、形象逼真等特點,能夠使教學內容得以充分的表達,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音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較多的知識,切實地解決教師無法講清課本中的某些重點、難點,達到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果之目的。在教學過程中,五彩繽紛的音樂畫面加上悅耳的音樂,充分體現了“聽覺藝術”與“情感藝術”相結合的特點,對學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音樂欣賞教學,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意境,能把學生吸引到作品特定的情境氛圍中,幫助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多媒體教學手段有利于揭示音樂作品的內涵,使學生從中尋求美、發現美、欣賞美,從而提高審美能力,達到粉筆+黑板+掛圖+錄音機所達不到的效果,大大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活動能力和想象力,對欣賞的民族音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音樂成績的評定與其他學科相比,缺乏絕對尺度,音樂課的成績不能完全用書面的形式來統計,一首歌、一張卷子不能評定一個學生一學期的學習效果。音樂評價手段的不正確,可能會扼殺學生的音樂學習欲望和興趣,會把音樂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說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構建開放的音樂評價方法,積極探索過程性、主體性、展示性評價方式。主要內容有:平時積累評價法、合作表演評價法、特長展示評價法。平時積累評價法是把學生平時在課堂中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態度作為重要成績給予記載。合作表演法是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首歌曲、器樂曲或一個舞蹈進行合作表演。特長展示評價法是學生個性化的吹拉彈唱等各項特長,都可以在“班級音樂會”上展示,作為考核內容之一。最后將這三部分綜合起來,進行綜合評價。
實踐表明:興趣是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成功的喜悅和樂趣,能極大地喚起學生的創新熱情,而開放評價的目的就是讓學生不斷品嘗到學習音樂和獲得創新的成功樂趣。
[1]《關于創新教育的談話》閻立欽中央教科所
[2]《主體性教育論》黃威著貴州人民出版社
[3]《音樂美學》王次炤炤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4]《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央教育部制訂
[5]王鍵:《音樂課堂教學新模式的初步探索》音樂教育